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梁鸿鹰认为,作者以细腻笔触和丰富的故事,展现了才溪派出所民警的工作与生活,深入挖掘了红色文化与公安工作的紧密联系,生动诠释了新时代“枫桥经验”在基层公安工作中的实践与传承。这部作品不仅是对才溪派出所的生动记录,更是对公安精神和红色基因传承的深刻探讨,有重要的文学价值和现实意义。作品成功塑造了众多性格鲜明、形象丰满的人物,他们来自不同的岗位,有着不同的经历,但都怀揣着对公安事业的热爱和对人民的深情,共同构成了才溪派出所这个温暖而有力量的集体。他们毫不畏惧,坚决维护法律的正义,一心为民,无私奉献。作品以文学的方式展现了公安队伍维护社会稳定、服务人民的风采,体现了作者深入生活、虚心学习、耐心打磨的严谨创作态度。作品对于增强社会凝聚力,打造公安文化,促进警民融合,弘扬社会正气,激发爱国情怀,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福建省文联副主席、省作协主席陈毅达谈到,新时代以来,反映乡村建设、乡村发展、乡村振兴的文艺作品很多,但是讲述公安干警如何为乡村发展建设保驾护航、为乡村振兴排忧解难的作品仍旧较少。《从光荣亭走来的荣光》以乡村派出所为写作对象,展现公安干警深深扎根闽西的红土地,在看似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为群众排忧解难,发出闪耀的光芒。未来该作品可以进一步扩写,补充警察的成长史、家庭关系、他们面对艰难选择时的心理斗争等内容,从而将警察塑造得更为有血有肉、可亲可敬。
《福建文学》常务副主编石华鹏认为,才溪派出所获得“枫桥式公安派出所”的荣誉称号,这份荣光不仅属于派出所的干警,也属于群众。因为“枫桥经验”的精髓是发动和依靠群众,因为才溪是毛主席与群众同吃同劳动,提“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著名论断的发源地。《从光荣亭走来的荣光》使用理性与感性并进的叙事策略,写才溪派出所发明“驻村夜访”的工作方式,作者先进行多方面的理性分析,接下来感性生动地讲述了一系列事件,干警们在夜间追鸟枪、化解群众纠纷、解决困难群众低保等。作品的叙事时间从1929年才溪消费合作社诞生到2023年才溪派出所的工作业绩描述,时间跨度90多年,叙事富有纵深感。老红军、老革命、老特派员们的回忆和讲述关联起过去与现在的故事,这种过去与现在相连的时空叙事,让这部报告文学既有了历史的厚重感,也阐释了一个普遍道理:今日成绩来自于对过去精神传统的承续,过去的精神传统同时催化了今日成绩的创造。这部作品有着辩证的哲理高度。《从光荣亭走来的荣光》也具有一定的文学性,对干警进行人物塑造时作者考虑到了人的复杂和丰富,所以作者笔下的人物可信而真实。日常叙事与传奇叙事在作品中有机融合,阅读的陌生感和吸引力很强。如“‘两喊一不叫’由来”这节,写得趣味盎然,很有吸引力。
厦门大学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2023级的硕士研究生王然在阅读《从光荣亭走来的荣光》这部作品之前,对于基层的警务工作知之甚少。她在阅读后理解了基层民警工作的繁杂和艰辛,明白了小到帮助村民寻找丢失的耕牛,大到打击聚赌分子,各种各样意想不到、突如其来的情况,都需要民警来处理和应对。“从驻村夜访解决群众矛盾,到民选警长、红土义警等群众力量的广泛动员,从永远冲锋在前的‘铁牛所长’,到把人民群众的孩子放在心上的‘警察爸爸’,在叶淑平老师温暖细腻的笔触下一一呈现。一桩桩动人的故事,一个个鲜活的人物,跃然纸上,让我深深体会到了‘人民警察为人民’这句话的重量。”《从光荣亭走来的荣光》这部作品为当代青年学子的成长成才,提供宝贵的精神引领,激发他们产生更多前行的内驱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