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版:专题

文学具有记录生活的力量

“我们是第一个模范区”石碑

福建省文联副主席邱守杰谈到,从该报告文学作品中可以看到真实的基层公安干警的工作和生活,了解公安干警,特别是基层公安的艰苦、细致、繁忙的工作状态。我们从中看到一个个普通干警的形象,他们坚定信念、一心为民,为民干实事、解难题、排忧虑。本文揭示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精神与扎实做好基层工作的内在联系,真实具体描述了才溪派出所民警熟悉乡村的情况,表现他们深入细致地调查研究的工作作风。作者以创作诗歌的激情来锻造报告文学的语言,朴实达意,准确生动,叙述的故事自然而不枯燥,娓娓道来中又有内在的逻辑关联。

福建省直机关工委二级巡视员、省直机关文联主席张兵谈到,作者在创作的过程中深入调研,走访了众多老一辈革命家的后代、当地的群众和公安干警,收集了大量的一手资料,为作品的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种严谨的创作态度和深入生活的创作精神,值得文艺工作者学习和弘扬。在当今时代,文艺作品肩负着重要使命。《从光荣亭走来的荣光》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生动的艺术表达,很好地践行了这一使命。它不仅让我们铭记历史,缅怀先烈,更让我们看到了新时代基层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感受到了社会发展的脉搏和人民群众的力量。它让我们看到了文艺作品如何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描绘,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弘扬中国精神,增强我们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

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董海峰从思政课教育角度谈了阅读感受。透过《从光荣亭走来的荣光》里红土地上公安干警的深情无畏、牺牲奉献、传承接力,让读者看到我们党所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和党的创新理论在公共安全领域的生动实践和丰硕成果。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发展性是马克思主义和党的创新理论的鲜明特征,而才溪公安干警所长期坚持的群众路线、调查研究、实事求是、问题导向、真抓实干、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工作方法,都是高度符合马克思主义和党的创新理论要求的具体实践,所以才能保一方平安促一方发展,也才能得到老百姓的真心认可和全力支持。

《福建文学》编辑部主任、福建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秘书长李锦秋认为,《从光荣亭走来的荣光》具有丰富的延展性,对新时代具有文化内涵的历史符号有着灵动的诠释。光荣亭作为红色文化的代表性革命文物,在作家叶淑平笔下,以报告文学的形式链接不同时空,展开红色文化的传承图景。这启发作家们对具有文化内涵的历史符号进行更丰富的表达尝试。我们从才溪派出所干警的身上,看到他们想百姓之所想、急百姓之所急的服务精神;看到革命老区在社会治理进程中的乡村建设景观;看到公安系统在社会治理工作中“以新求质”,不断改善、提升机制体制建设;更能强烈感受到红色基因如何在革命老区代代传承。

叶淑平分享她的创作历程时谈到,创作《从光荣亭走来的荣光》,源于她对于才溪这片红色土地的深厚感情,和对才溪革命历史的深切敬仰。才溪在革命战争年代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这些历史事实涤荡着作者的灵魂。叶淑平对于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创新高度关注,上杭县才溪派出所创建“枫桥经验”的过程,让她看到了基层社会治理的新模式新方法。这种以人民为中心、依靠群众力量实现社会和谐稳定的治理模式,不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也为其他地区基层社会治理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叶淑平期冀通过《从光荣亭走来的荣光》这部作品,向那些在基层默默奉献的民警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因为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责任与担当,什么是睿智与果敢,什么是忠诚与奉献。他们的故事,是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的生动而伟大的实践,更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学习和传承的精神财富。她希望通过这部作品,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以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弘扬才溪的光荣传统,展现才溪人民在新时代的生活风貌和精神追求,表达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的深刻主题。她也希望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弘扬中华美学精神。

(张昊月 整理)

2025-02-24 1 1 文艺报 content78265.html 1 文学具有记录生活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