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全国两会特刊

非遗也“潮”,“95后”委员这么做

□本报记者 许婉霓

杨钰尼同孩子们共舞中

在富有民族特色的乡间房屋的空地上,一位身着哈尼族服装的年轻姑娘正欢快地跳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乐作舞”。镜头慢慢拉远,越来越多围观的孩子加入其中,与她共舞——这则短视频在网络平台上收获许多网友“点赞”,这位年轻姑娘,正是来自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红河县的哈尼族“95后”全国政协委员杨钰尼。如何传承并发展壮大包括乐作舞等非遗在内的传统文化,一直是她挂念在心头的问题。

说起和乐作舞缘分的起点,杨钰尼提到了两个对自己影响很深的人。一个是自己的母亲——红河县的第一位民族舞老师。母亲从小带着她跳舞,正是乐作舞让小小的她收获了许多童年的快乐。另一个则是乐作舞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传承人李阿胖,母亲也曾是她的学生。在一次交流中,李阿胖忧心忡忡地对她们说:“年轻人会跳乐作舞的越来越少了。”在防止非遗传承“断层”这一忧患意识的耳濡目染下,杨钰尼逐渐从一个懵懂习舞的小女孩成长为自觉主动地扛起传承和推广责任的当代青年。

哈尼族和彝族聚居的红河县拥有久远的历史,孕育了多种多样的文化,除了乐作舞外,棕扇舞、铓鼓舞、哈尼族梯田农耕礼俗也是著名的非遗项目。但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外出打工的年轻人增多,而非遗传承人又慢慢老去,梯田逐渐荒芜,歌舞与手工技艺也面临失传的危险”,这让年轻的杨钰尼一直在思考,如何吸引更多的年轻人一起加入非遗的保护和传承中来。

事情的转机出现在2019年。早在2015年,杨钰尼就开始筹备创办钰尼文化艺术传承中心,开展乐作舞、四季生产调、多声部民歌等传承教学。从2016年正式成立到现在,该中心九年来已累计培养3000多名小传承人。2019年,在一次全国性的舞蹈编导班上,想要创新、让非遗“潮”起来以吸引更多年轻人的杨钰尼,和想要突破、在街舞中注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壮大舞团发展的云南民族街舞团团长、白族青年向东相识,两人一拍即合,开始积极招募具有民族舞和街舞双舞种能力的各民族大学生,为云南民族街舞团和云南多民族的非遗传承培植了大量的新鲜力量。

解决了缺乏年轻人传承的问题,杨钰尼他们也在内容、形式的传承创新上下功夫。以舞蹈创编为例,《非遗也“潮”》《云南舞蹈地图》《幸福花开》是他们具有代表性的三个作品。在短视频流量时代,《非遗也“潮”》着重为古老的非遗增加新鲜元素,其编排侧重线上传播,这为非遗的“文化出海”打下了坚实基础。《云南舞蹈地图》则致力于将云南各民族的舞蹈纳入其中,以带动文旅发展。说到《幸福花开》,杨钰尼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看到新时代各民族的生活处处幸福花开,这让我们产生了创作这个作品的冲动”。杨钰尼他们还不定时邀请专家学者和非遗传承的前辈们精心打磨舞蹈的细节,“我们一直在琢磨,创新之外,如何才能不丢了传统的精髓”。当然,创新的时候也会面临各式各样的困难,每当此时,家人都会给她最大的底气,“我的父母总会说,没关系,你只管大胆地去做”。

今年是杨钰尼作为全国政协委员履职尽责的第三年。这三年中,率领舞团下乡演出,进行志愿服务,是她的日常之一。“在田间地头,只要人们说想看我们跳舞,音响一放,我们立刻就可以跳起来。”这种随时唱跳的深入互动感,打破了惯常表演时“台上”和“台下”的区隔,自然而然吸引了众多村民的围观和参与。慢慢地,杨钰尼带领的志愿者队伍的名气越来越大,有人想和她们合影,有人则随手拿起手机拍摄后放到网上,杨钰尼通通欢迎。“在这样的流量时代,越多人参与、越多人关注,我们的非遗文化便越能深入人心,越能传承下去。”好评越来越多,杨钰尼的非遗保护、传承之路也越走越宽广。

此外,她还辗转奔波于新疆、四川、福建等多地调研走访,积极学习其他地方的非遗保护、文化传承的经验。2024年“火”出圈的电视剧《我的阿勒泰》让她产生强烈的共鸣,2025年上了蛇年央视春晚的英歌舞也让她心生向往,“很希望‘哈尼梯田’这个IP未来也能迎来这样的出镜机会,让我们当地的乐作舞在内的诸多国家级非遗能够为更多的人所认识、所喜爱”。

基于扎根哈尼梯田的经历与长期的调研实践,去年两会期间,杨钰尼提交了《关于完善渠系配套 保护世界文化遗产哈尼梯田》等提案,部分建议已被积极采纳并转化为实际政策。今年,她在提案中,继续从传统文化保护的角度出发,提议深入挖掘非遗文化,加强对哈尼梯田的保护力度,通过灵活且与时代共鸣的举措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加入非遗保护传承的队伍中,并在文化传播交流、文旅融合方面创新创造,以精准解决非遗在传承与发展中面临的问题,让更多的人能领略和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谈到未来,杨钰尼说她有好多想做的事情。她心心念念着能够推进“非遗进校园”的活动,“我想推动哈尼文化的课堂实践,希望能将其纳入中小学的研学体系,以带动非遗和美育相结合”。

2025-03-07 □本报记者 许婉霓 1 1 文艺报 content78393.html 1 非遗也“潮”,“95后”委员这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