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主题出版”是出版界的一个热词,国内绝大部分出版社都出版过主题类图书。不仅如此,随着多年的主题出版实践,它的概念外延在扩大:初期,根据主题出版的“重大性”“时效性”要求,推出的多为非虚构作品;之后,以重大事件为背景的虚构文学越来越多,主要集中在现实主义小说;再后来,一些科技科普类图书也不同程度被归入主题图书的范畴……儿童文学作为童书出版的重要领域,近年来主题类作品又成为重中之重,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成绩。与此同时,大家也认识到,在如火如荼的发展中,出现了一些不得不重视的问题。主题类儿童文学的创作和出版两端,都应该对这些问题有清醒的认识,同时做出有效改变,方能助力其成为儿童文学创作中既能展现时代脉动,又具有优秀文学品质的门类。
说到近年来主题类儿童文学最显著的特点,毫无疑问是作品数量的快速增长,参与其中的作家越来越多。之所以定义其为“特点”,而不是“问题”,是因为从事物的发展规律来看,量变往往是质变的前提,一定的数量积累是必要的。据统计,2023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入选170种,文学类占30余种;2024年,儿童文学(主要是长篇小说)有十多部入选。这些入选主题出版的选题,出版社从管理到投入,会给予相当的资源和机会倾斜,加之评奖或很多推荐书单的选目,也都表现出了对主题作品的偏爱,内外加持,主题类图书被大量推出、越来越多的作家主动或被动地参与进来,也就不足为奇了。在这种热闹和增量中,相信大家都有一些共性的感受。
首当其冲就是题材重复,这是大家谈论最多的问题。因为每年国家都会对主题出版的方向和重点进行指导,加上一些重大事件的时间节点众所周知,因此当所有人的目光都盯着这些焦点,策划构思都围绕这些焦点展开时,重复必然发生。一些奖项的评委也坦陈,每次评审中,相似题材总是有好几本,颇让大家审美疲劳。
在题材重复之外,文学性的弱化(这里主要指儿童小说)是另一个突出、甚至可以说是最大的问题。文学创作本应是由作家发起并主导的活动,编辑虽然有时也会给作家一些意见,但主体工作还是物质化呈现。可主题创作不同,很多编辑为了充分表达主题,会深度参与作家创作。这种做法虽然更“有的放矢”,但作家的创作却变得被动了。如果题材对作家来说很陌生,仅借助网络或者有限的几次采风收集了一些资料,最后只能靠创作技巧完成一个中规中矩的作品,不可能有很强的文学性和深厚的感染力。尤其行文中一旦涉及主题领域,因为了解不深,作家只能按照资料照搬,原本生动的小说叙事语言到了这些地方一下子就硬邦邦变了味儿。
造成文学性弱化的另一个原因,是强行将社会大事件和儿童进行嫁接造成的不和谐。儿童文学书写的对象是少年儿童,少年儿童的生活半径比较小,在社会大事件中他们一般都是旁观者,不太会直接参与,但到了主题创作时,作家必须把小儿童和大时代结合,甚至要让儿童成为社会大事件中的主要角色,这种矛盾给创作造成了极大障碍,稍不注意就会感觉作品中的儿童角色是被强行嵌入的,他们的情感和行为缺乏现实逻辑的支撑;而情节同样没有内在力量和因果的推动。再加上儿童小说一般也就不超过10万字的篇幅,要在其中完成太多“任务”,就会显得冗赘或者顾此失彼。
原因之三是儿童文学市场的高速发展,让很多作家的创作周期越来越短,打磨和修改的时间越来越少。有时是出版社为了品种数量或者时间节点,拿到作品便匆匆出版,这样的图书里面毋庸说文学性,起码的知识错误和语言问题都会出现;还有的则是向作者提出了修改和打磨的要求,但因为作者的稿约太多,往往很难花时间再细细琢磨。当我们都为儿童文学市场的繁荣欣喜时,它却如一把双刃剑,在制造繁荣的同时也滋长了浮躁。
不过,既然主题创作是时代的需要,我们该怎么做,才能走出一条理想之路呢?
针对题材重复的问题,前文所说的进一步深化对主题出版和主题创作的理解可能很有必要。时代大事件当然是主题创作的核心,但主题创作一定要集中写“时代大事件”吗?我认为不一定。当我们对主题的概念有了更宽广的认识,那么创作题材自然就进一步打开了。只要是能呼应时代发展要求、反映社会进步、弘扬真善美、展现个人成长等题材,是不是都可以被纳入“大主题”创作的范畴呢?有了更广阔的题材空间,文学编辑们策划的选题会更丰富,作家们的创作个性也将得到尽可能的展现。当他们从地域性、民族性以及体裁、角度等方面不断创新,主题创作就会摆脱刻板单调,变得姿态万千起来。
而对于主题创作中普遍存在的文学品质有待提高的问题,则需要作家和编辑们做出更多思考和努力,更多一些职业敬畏。作为编辑,可以帮助作家寻找题材、提供建议,但不能简单地“布置作业”,要帮助作家深入生活,点燃他们的创作激情;对于作家来说,不应把主题和文学放在对立面。创作前关注主题就是希望作家们在调取自身童年经验进行创作之外,更多地关注火热的生活,关心当下的儿童;但进入创作,毫无疑问应该“忘记主题”,将所有的关注点都放在文学的准则上,只有作品写得足够柔软,文学的魅力得到充分释放,读者才能从中真正读到感动,从而与主题共鸣。
此外,当作家们接到出版社策划在先的选题,一定要审慎思考:自己真的想写这样一部作品吗?它是自己可以充分驾驭的题材吗?会有一部与众不同的优秀作品诞生吗?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作家也要有勇气做出取舍。至于创作和出版周期越来越短的问题,主观上似乎不难解决,但客观上每个人又会被现实不断催促。期待未来每个“置身事内”的人都能更神圣地对待这项为儿童的事业,唯有如此,方能真正实现高质量创作和出版。
正如我们经常从世界经典文学中了解过去一样,优秀的儿童文学主题作品除了激励和滋养今天的儿童,同样也可以成为未来儿童了解我们这个时代的窗口。只要出版社和作家能够坚守文学初心,多些定力和耐心,相信所期一定不远。
(作者系少年儿童出版社副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