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全国而言,河北的儿童文学创作虽然起步较晚,却有着鲜明的地域特色。具有独立品格的河北儿童文学是随着抗日救亡这一战争主题在革命根据地发展起来的,这一时期形成和确立了河北儿童文学的基本审美品质。新中国成立后的十七年时期,河北儿童文学迎来了美好的春天,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上半期,获得了空前的丰收。进入新时期以来,儿童的感情、命运、价值受到了全面关注,作家们以深度思考和独特视角展开笔触,在文学观念和审美取向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审视当下的儿童文学创作,有很多问题值得思索。比如,当下河北的儿童文学创作具有哪些特点?有什么样的态势?如何寻找和把握下一个阶段的创作方向?这些问题的梳理显然对儿童文学作家的创作有所裨益。
两个特点
一是坚守现实主义传统。河北的文学创作所展现出的主要美学品质是以现实主义为底色,当下的儿童文学创作也很好地继承并发扬了这一传统。
河北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具有深厚渊源,是由时代精神和地域文化共同塑造的。20世纪30年代,当抗日救亡、争取民族解放和独立成为时代的第一要求,包括儿童文学在内的文学创作便以呼吁民族意识觉醒、鼓励抗争精神为创作主要题材,爱国主义精神、现实主义精神被充分挖掘。与此同时,河北的儿童文学创作积极响应时代号召,在对现实生活的书写中激发了燕赵大地慷慨悲壮、无畏无惧的地域精神,使这一精神在众多作品中不断复现、传播。这一时期的儿童文学作品有着共同的追求:描绘现实生活,满足社会需要,创作主题鲜明集中,塑造具有抗争精神的儿童形象,展示积极抗争、昂扬向上的英雄主义精神。在时代需求和地域精神的共同影响下,奠定了河北儿童文学的鲜明时代特色和现实主义美学品质。
经过十七年时期和新时期的发展,当下的儿童文学创作继承并发扬了这一传统。当下的儿童文学创作保持着对现实生活书写的热情,结合时代精神,重在描绘伟大时代的生活图景。在文本题材上有意识地进行探索,拓展了现实主义创作领域,军旅、扶贫、乡土、探险、校园题材等多个领域均有突破意义的佳作。当下这方面的代表作品主要有:关义军的《少年军校》系列,讲述了一群少年在军校训练的故事,重在展示昂扬向上、不服输的精神;八路的《少年特战队》《特种兵学校》系列,重在传播国防知识,培养坚韧、勇敢的品质;翟英琴的儿童小说《虎头虎脑合唱团》,展现了一群充满活力与梦想的孩子们在音乐世界中勇敢逐梦的过程,真实再现邓小岚老师和马兰村孩子们之间的感人故事;王倩的《烟囱快跑》以改革开放初期农民联产承包,脱贫致富奋斗过程为背景,谱写了一曲20世纪80年代少年儿童追逐梦想的奋斗赞歌;李志刚的《跟着神兽去探宝——河北博物院》是为少年儿童创作的博物馆主题图书,主要讲述文物背后的故事;兰香的《小乐上学记》系列以小乐的日记为蓝本,以小乐的喜怒哀乐为载体展现孩子们的真实心声;刘云芳的散文集《陪你变成鱼》以母亲的视角观察成长中的孩子,又用孩子一般明亮的眼睛去审视这个神奇世界;张艺腾的短篇小说集《核桃船》以细腻的手法描摹少年的现实生活和内心世界,展现出快乐美好的童年以及成长的烦恼。
二是作品的审美品质建构进入相对成熟期。河北的儿童文学自诞生以来,对审美品质的追求一直跟随时代的脚步而改变。
在战争年代,因为时代的需求,作品主题较为单一,均与斗争生活相关,作品具有明确的宣传、教化功能。这一时期影响较大的作品主要有华山的《鸡毛信》和管桦的《雨来没有死》。这些作品形象鲜明生动,语言朴实风趣,极富故事性,特别受少年儿童的欢迎。
新中国成立以后,河北的儿童文学发展进入了新阶段,战争岁月里的创作成果为河北当代革命历史题材的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20世纪五六十年代河北的儿童文学进入了革命历史题材创作的成熟期,呈现出异常火热的局面。这一时期的作品主要有徐光耀的《小兵张嘎》、刘真的《长长的流水》和蔡维才的《小铁头夺马记》等。这些作品表现出各不相同的审美特点:《小兵张嘎》语言高度个性化,极富地方色彩和生活气息;《长长的流水》以带有自传性质的叙述方式,表现富有童心和幻想的儿童情趣,具有浓厚的抒情氛围;《小铁头夺马记》则呈现出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浓厚的乡土气息,特别善于展现艰苦战争年代的人性美。
进入新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儿童文学作家主要有北董、玉清、武玉桂和朱新望。北董的小说进一步发扬河北传统文化特色,挖掘少年儿童尤其是农村儿童的情感天地,展示他们的成长;玉清的小说则探索人物心灵隐秘,揭示自我意识的少年情怀,表达作家对少年成长的探索与思考。武玉桂的童话和朱新望的动物小说关注文本创新,在对以往作品结构的超越方面具有开拓意义。
进入新时代,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和创作观念的改变,当今的儿童文学创作题材已经无比丰富,儿童文学创作的艺术经验也得到了长足积累。作家们会巧妙地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心理特点、审美需求和欣赏习惯来创作。他们自觉将目光集中到了以“儿童本位”观为指导的生命、生活、心灵、成长、性格等方方面面,符合儿童文学艺术创作规律的主题创作也涌现出大量的作品。在当下的河北儿童文学现场,创作较为突出的有赵卯卯、贾为、吉葡乐、王倩等。
赵卯卯的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我的,我的》、童话《欢喜的森林》等。《我的,我的》讲述了9岁男孩王盒盒对抗病魔,最终与生命和解的故事;《欢喜的森林》以轻柔的笔触讲述了城市女孩欢喜在对山林乡间的探索中、在自然和温情的感染下,打开封闭的心扉,实现心灵成长的故事。作者善于运用天马行空的笔触,以丰富的想象构建一个充满真善美的世界,用意象构成精妙的隐喻系统,探寻生命的意义,传递对生命的思考。贾为的作品中体现着对大地的敬畏、对生命的思索,她创造的世界里充满良善和悲悯,以一种柔和、温暖和善意的眼光打量生活,她的代表作品有童话《起飞,大鸟》、图画故事《三颗豆粒一块田》《亲亲一家人:爷爷树》等。《起飞,大鸟》以小女孩小渔的视角,描绘了具有白洋淀特色的奇幻故事;《三颗豆粒一块田》讲述了一个小孙子跟着爷爷学种田的故事;《亲亲一家人:爷爷树》展现的是地精一家的亲情故事。贾为的作品有的奇幻瑰丽,有的朴素平凡,它们的共性则是充满对生命和亲情的思考。吉葡乐的作品主要有童话集《鱼钥匙的秘密》、童诗作品集《糖宝石》。《鱼钥匙的秘密》收录了12篇以海洋为背景的童话。从不同维度展示了一个神秘的海洋童话世界;《糖宝石》通过童心和想象力,借着充满童趣的文字去表达生活的美。吉葡乐的文字中满含深情,天真朴素,干净灵动,表达了对充满勇气和爱心的生命历程的思索,以及对心灵成长的呵护。王倩具有深远的历史眼光和文化忧思,用细腻的文字记录时代的变迁。她的创作以小说见长,幻想小说和现实小说各有作品出版,她的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烟囱快跑》《梦中的影子戏》等。《烟囱快跑》将背景设定在20世纪80年代,讲述了男孩宽子和一头名叫“烟囱”的驴子发生的故事,伴随着少年的成长和天真的梦想;《梦中的影子戏》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皮影戏,书写民族文化艺术传承的主题。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逐渐改善,人们的精神需要和审美需要趋于多样化,广大读者的需求和爱好发生了明显的转移和变化,河北的儿童文学创作也进入了立体化、多元化、个性化的审美空间。
新的创作态势
当下的河北儿童文学创作态势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作家们除了关注青少年的学校和家庭生活,书写新时代生活、关注时代热点等宏观叙事作品也较为丰富起来。二是作家队伍也有了新时代作家群的雏形。
紧跟时代大潮,描绘燕赵大地新人新事。新时代河北儿童文学创作聚焦时代生活和时代新风,创作题材更加广泛、丰富,突出表现在红色基因的传承和对时代精神的讴歌上。
对红色基因的传承方面,河北有天然的优势。河北拥有众多红色旅游资源,有着西柏坡等具有独特意义的革命圣地,发生过许多动人心弦的红色故事。作家们从不同方面深入挖掘红色基因故事,像张玉清的《一片丹心向阳开:红岩故事》、关义军的《少年火种》,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策划的《闪耀的红星——红色革命英烈故事系列丛书》以及河北省作协策划并组织写作、花山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寻找英雄的足迹”丛书》就是河北儿童文学作家展现红色基因传承的系列作品。
儿童文学作家应当对时代具有清晰的认识,将对时代的书写和对时代精神的讴歌以文学作品的形式传递给儿童读者。这方面的作品主要有翟英琴的报告文学《李保国:太行山上的新愚公》《大山里的音乐会:共产党员邓小岚的故事》,讲述了脱贫攻坚故事;张娟的小说《彩石山》,深情描绘新时代美好生活图景,《飞吧,小蝶》则重点关注吴桥杂技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
儿童文学冀军,初具雏形。河北的儿童文学作家队伍具有传承性和延续性。从徐光耀、管桦、邢野等老一辈作家到北董、朱新望、武玉桂、玉清等前辈,再到今天翟英琴、赵卯卯、王倩、贾为、张娟、张艺腾等中青年作家,文学创作队伍薪火相传,保持着文学冀军的活力与风采。经过多年的发展,河北的儿童文学作家数量一直在保持增长,涌现了一批具有不同艺术特色和追求、创作成果较为丰硕的儿童文学作家,创作气氛非常活跃。有些地区创作力量相对集中,作家队伍延续性较强,富有较强的创作力,甚至可以说初步具备了作家群的雏形。较为突出的有廊坊香河、沧州和石家庄的作家群体。
廊坊市的香河县虽是县城,却出现了赵金山、尹玉如、玉清、李树松、张艺腾等众多儿童文学作家。他们主要从事儿童小说的创作,作品具有现代意识,重点挖掘青少年的心理构成和青春情绪。沧州的儿童文学作家主要有左立之、韩雪、关义军、刘建华、赵卯卯、兰香等。他们创作的题材多样,体裁也不尽相同,但基本都创作了多部童话,重在表现儿童清澈无瑕的心灵,富有很强的审美性。石家庄地区则出现了由张娟、尤艳芳等作家组成的“儿童文学太行十二星”,重点围绕开掘石家庄丰富深厚的红色革命文化资源,创作少年儿童看得懂、听得进、能共鸣的红色儿童文学精品,并在儿童文学创作的道路上团结奋进。
当然,其他地区也出现了一批创作较为丰富的作家,比如衡水的吉葡乐、王倩,保定的翟英琴、贾为,邯郸的李志刚等,共同组成了新时代的河北儿童文学冀军。
新的创作方向
河北的儿童文学创作有着清晰的历史脉络和足资借鉴的创作经验,审视当下的儿童文学创作,也为提高认识明确下一个阶段创作方向提供了依据。
讲好具有燕赵特点的中国式童年故事。燕赵大地上发生着众多精彩动人的故事,包括历史的、当下的和未来的,而中国式童年正是包含在这些故事中。讲好河北故事和描绘童年生活并不冲突,重点在于把握好讲什么和如何讲。一是要讲发生在燕赵大地上的新鲜故事,聚焦当代生活和时代新风。进入新时代,创作素材日渐丰富,社会变革构成了气象万千的景象,儿童生活也发生了今非昔比的变化,时代楷模、乡村振兴、生态保护、科学技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等都是新时代值得书写的故事。二是要讲红色革命故事,传承红色基因,昭示时代价值。红色革命故事承载着中国革命的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燕赵大地上无论是太行山、冀中平原还是渤海之滨,都发生过可歌可泣的革命故事,这些故事通过审美转化,绽放新的时代精神。把握好讲什么是创作优秀作品的前提,而如何讲则是创作优秀作品的基本功。要讲好新时代故事和红色革命故事就首先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俯下身子,洞察儿童生活、洞悉儿童内心,坚持从儿童的视角观察世界,保持儿童文学的“轻盈之美”。其次要具有敢于挑战宏大叙事、重大题材的魄力,勇于探索创作路径、实践创作方法的能力,甘于寂寞、厚积薄发不断提高文学素养的耐力。这些能力是能够创作出具有艺术感染力亲和力作品的有力保障。
根植燕赵大地,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宝库。燕赵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渤海之滨到莽莽太行,从巍巍长城到悠悠大运河,积累了悠久灿烂和广博厚重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如何将这些优秀文化资源与儿童文学体裁巧妙结合,转化成优秀文学作品,收到良好的传播效果,是河北省儿童文学作家需要重点关注的创作方向。
儿童文学作家要发扬历史主动精神,善于从燕赵大地上的远古传说、经典故事、历史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伟大历史人物等传统文化遗产中,挖掘文化要素、提炼题材、获取灵感。比如河北梆子、武强年画、蔚县剪纸、沧州武术、邯郸成语故事等都是待人挖掘的宝库。其二作家们要勇于探索艺术形式的创新。作家们可以根据少年儿童们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想象力丰富等特点,尝试将优秀文化题材与幻想、漫画等体裁结合起来,可以让孩子们沉浸在神奇、趣味的世界里。甚至利用古老的传说故事、历史人物、故事架构,重新构思新的可以结合时代意义的新故事。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把文化自信的种子播撒出去。
锦绣燕赵,文脉绵长。回顾历史,前辈作家们创作出众多风格鲜明、质量精良的作品;审视当下,燕赵大地在新时代里进行着火热的生活实践,根植于此的河北儿童文学呈现出稳中有升的发展态势,犹如在大地上翩翩起舞的精灵,昂扬向上,展现出河北儿童文学的活力和潜力;展望未来,河北儿童文学仍有较大提升空间,期待河北儿童文学作家团结奋进,再创佳绩。
(作者系河北青年评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