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全国两会特刊

“文博热”浪潮来袭:缘何兴起,如何持续?

主持人:近年来,“博物馆+”模式通过数字沉浸展演、文物IP跨界等方式,让青铜器上的纹样成为社交平台表情包、考古现场变身年轻人“打卡地”,文物从静态展柜走向动态的文化体验。这一现象不仅重塑了公众与文物的互动方式,更将传统文化转化为流行符号。您认为“文博热”兴起的核心动因是什么?如何理解其背后的文化认同与情感共鸣?

李骏虎:中华文明作为人类历史长河中唯一未曾中断的古老文明,留存下了极为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这些遗产对于中华文明探源和标识体系构建意义非凡,文化遗产承载着灿烂文明,传承着历史文化,维系着民族精神,属于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在迎接文博热潮来临的同时,我们必须始终将保护置于首位。

去年,首款国产3A游戏《黑神话:悟空》火爆出圈,成功带动全国范围内的文物旅游热潮。这一现象背后,核心动因是多方面的。从文化层面来看,游戏巧妙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如神话故事、传统武术、古建筑风格等,唤起了人们内心深处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好奇,激发了大众对承载这些文化元素的文物古迹的探索欲望。这种对传统文化的深度挖掘与创新呈现,使得大众在游戏体验中找到了强烈的文化认同与情感共鸣,进一步点燃了人们想要在现实中探寻文化根源的热情。

然而,在这股“文博热”有力促进文旅产业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一系列问题。在泼天流量以及游客排队时负面情绪引发的舆论压力之下,许多原本不具备开放条件的文物单位被迫开放,或是超时、超量接待游客。这无疑给文物保护带来极大风险,引发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同时也凸显出全国在文物保护与开发利用方面亟待解决的新问题。

张自成:“文博热”兴起是多方面因素融合的结果。科技为其注入强大动力,数字技术多元应用让静态文物焕发生机。文物不再是尘封于玻璃柜的陈旧古物,而是变身能互动、可把玩的“新网红”,极大吸引了大众,尤其是年轻人的目光。文博场所的升级更新,使年轻人对文化的参与感得到极大满足。以往逛博物馆多是被动观赏,如今大家热衷于“动手玩”。“考古盲盒”兴起,让人们亲身体验挖掘仿制文物的乐趣;青铜器制作的表情包,成为社交独特点缀;身着汉服前往博物馆打卡蔚然成风。这种寓教于乐的“玩着学”模式,让厚重历史变得亲民接地气,成功融入年轻人社交新潮流,促使他们在参与中对文博产生浓厚兴趣。

如今,国风、国潮已成为年轻人文化消费的热门选项。年轻人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背后是文化自信与文化认同。这些年轻人成长于改革开放后,他们以平等视角看待世界文化,既能从容欣赏多元文化,更能体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他们对汉服、诗词、书画等的喜爱,是自我情怀与时尚品位的表达,彰显着深深的文化认同。如今,逛博物馆已从单纯的“增长知识”转变为追逐文化潮流的风尚。传统文化正以现代人喜闻乐见的方式华丽“重生”。这场热潮背后的文化认同与情感共鸣,本质上是传统与现代的“双向奔赴”。

李声能:“文博热”其实是紧随着“文旅热”的步伐而蓬勃兴起的,现在已经成为我国社会发展进程中一道引人注目的独特景观。在当下,博物馆已经从传统意义上相对小众的文化场所,变为深受游客喜爱的旅游打卡地。其背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强大吸引力功不可没。过去,大家往往选择自然风光秀丽的地方出游,而如今那些饱含人文魅力的场所,尤其是博物馆,正凭借深厚的历史底蕴、丰富的文化内涵,赢得大众的青睐。

“文博热”现象绝非偶然,它就像一面镜子,映射出全民文化素质稳步提升的时代风貌。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传统文化的复兴,一系列政策举措相继出台,从加大对博物馆建设与文物保护的资金投入,到鼓励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再到推动传统文化进校园、进社区,全方位、多层次地激活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民众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不断增强,文化自信得以极大提升。越来越多的人主动走进博物馆,在与历史文物的对话中,探寻民族的根脉,汲取精神的滋养,感受传统文化跨越时空的独特魅力。

2025-03-10 1 1 文艺报 content78426.html 1 “文博热”浪潮来袭:缘何兴起,如何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