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在“打卡式观展”与“深度文化体验”并存的背景下,如何平衡文物保护与公众文化需求?您认为应该建立怎样的长效机制,让“文博热”真正转化为文化传承的生命力?
李骏虎:以山西为例,山西拥有众多珍贵文物,肩负着妥善保护这些瑰宝,同时让全世界游客领略三晋大地上中华瑰宝魅力的重任。为平衡好文物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关系,建议向社会公布重要文物单位的开放程度标准,使开放工作走向普及化、透明化、制度化。同时,建议贯彻国家文物局从“抢救第一”转向“保护第一”的依法治理新理念。各级政府以及文物、文旅部门和管理单位一定要把文物法律法规置于首位,牢固树立保护第一的观念,在文物保护法律法规的框架内进行开发利用。
张自成:在文物出版领域,为平衡文物保护与公众文化需求,并助力“文博热”转化为文化传承的生命力,我们正在积极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出版新路径。一方面,从资源挖掘与整合角度,以地域为单元,系统梳理和深入挖掘区域文化资源,组织实施了一大批高质量的文献整理出版工程。这不仅能深度保护文物背后的文化内涵,还能通过出版物满足公众对不同地域文化的探索需求。同时,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选择具有重大历史价值、社会价值的经典著作,推出系列优秀出版物,让公众在阅读中实现深度文化体验,感受传统文化魅力,间接促进对文物保护意义的理解。另一方面,在技术融合与体验优化方面,出版机构利用文本、图像、音视频、数据库等多媒体形式,推出多种融合出版物,拓展、优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读物的阅读路径和阅读体验。这种方式在不触碰文物实体、确保文物安全保护的前提下,以创新形式满足公众多样化文化需求。
李声能:博物馆兼具文物保护研究与公共文化服务的双重职能。因而,文博单位应着力增加高质量的文化供给,积极探索高质量发展路径。一方面,需坚定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博物馆的核心服务对象是游客及广大人民群众,只有到访者都感到满意,博物馆的价值才能真正得以彰显。这就要求从参观者的视角出发,优化馆内导览服务,营造舒适的观展环境,让公众在参观过程中获得良好体验。另一方面,高质量的展览不可或缺,要在展品甄选、展陈设计等方面下足功夫,生动诠释文物背后的历史文化,同时产出高水平的项目成果。
以我所在的辽宁省沈阳市文博中心为例,去年我们获得了9个国家级文保项目支持,还联合创建了东北地区第一家国家级文物保护修复基地,举办了“文明之光——红山·良渚与中华文明”等各类展览活动60项。中心下属的沈阳博物馆、张学良旧居陈列馆、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等多家文博单位,去年接待游客数量达1202万,相较于2023年增长了33%;文创新品推出600余种,平均每天有两款新品上线,文创收入达到3044万,较2023年增加了122%。
像沈阳故宫、张学良旧居等建筑类文化遗产,开放是行之有效的保护方式。开放期间,工作人员能及时察觉建筑是否出现破损等状况,若封闭且缺乏有效管理,遭受损坏的风险便会大幅提高。我们提倡博物馆实现全区域开放,开放区域的扩大能使观众承载量相应增加,能为更多人提供服务。当然,每座博物馆都有基于国家标准和科学依据设定的最大承载量,我们要在保障观众安全与文物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满足更多人的参观需求。通过实施精细化管理与科学有效的调控,让文化遗产真正“活”起来,实现博物馆在文物保护与公共文化服务职能上的协同发展,更好地发挥文化传承与传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