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在全球化与数字化的浪潮下,中国文博领域的创新实践正不断突破传统边界。从数字技术深度赋能到文创产品跨界出圈,文博行业正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您对未来文博行业拓展国际文化交流、深化数字化应用、促进公众参与以及传承与创新文化内涵等方面,有着怎样的建议和期待?
李骏虎:山西是文物资源大省。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调查登记的不可移动文物达53875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数量位居全国之首;古建筑数量为28027处,约占全国总量的十分之一;元代以前的早期木结构古建筑超500处,占全国总量的80%以上。截至2024年,在全国327家国家一级博物馆中,山西省拥有9家。这些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不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与典型代表,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审美及时代价值,更是全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然而,长期以来,受多种因素制约,山西文物文博单位在安全能力基础工作方面极为薄弱,风险隐患显著。尤其是低级别文物以及木结构古建筑,其基本的安全预警与应急能力严重欠缺,亟待加大资源投入,补齐短板。
张自成: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重新定义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对传统出版带来了全方位、深层次、颠覆性的冲击。如何因势而变,实现新旧出版的融合,将传统学术出版的内容资源优势延伸到数字出版领域,是学术出版机构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我社主要从三个方面发力,一是坚持学术立社,与学界携手同行,以用户为中心,不仅思考要出版什么,还要了解学术研究者需要看什么、通过什么途径获取资料信息,积极参与学术共同体建设;二是做好内容建设,以可信赖的高质量编辑、提供快速便捷的资料信息服务作为汇聚优质出版资源的基石;三是注重对技术的投入,依托先进技术和渠道,把学术研究成果和原创性内容带给学界、带给读者,实现交流、转化和传播,助力学术研究和创新。
李声能:先进的科技手段能够有力促进博物馆的发展。以数字技术为例,它在多个方面对博物馆工作有着重要应用。在文物保护方面,过去人们对文物的认知多依赖照片和文字描述,难以形成精细化的数据记载。而如今借助数据扫描技术,可以全方位、720度采集文物的每一个信息。随着时间推移,文物存在老化、被侵蚀的可能,未来若文物需要修补,这些前期采集的数据就能为修复保护工作提供基础支撑。在文物呈现方面,过去人们看到的文物多是静态的,很难对其有全方位的了解。有了数字技术之后,人们能够对文物的各个方面有更直观的认识。所以,数字技术在博物馆的文物保护、展示以及为公众服务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数字技术可以深入、细致地展现文物那些人们平常难以看到的方面,是文物展示、研究与保护的有力补充。不过,数字技术生成的虚拟文物永远无法替代真实文物。当前,博物馆对数字化展示十分重视,不少博物馆设有数字展厅。但数字化建设造价较高,考虑到各地博物馆实际情况的不同,我们必须明确,应用数字技术并非为了展示技术本身,而是为了更好地呈现文物。并非所有文物都适合数字化展示,在展示过程中,不能让数字化泛滥导致忽视实体文物的展示,二者应相辅相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