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去年5月法国巴黎举办的中国艺术大展上,一件仿宋孩儿枕大放异彩,它精准还原了古代原作神韵,一经亮相便惊艳众人。这件作品的创作者,是来自河北省曲阳县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全国人大代表庞永辉。定窑白釉孩儿枕是宋代瓷器的典型代表,原品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庞永辉介绍道:“在古代定瓷作品中,90%以上都是盘、碗、瓶、罐等常见器皿造型,像孩儿枕这类异形作品非常珍贵。它把孩童的神情和形态刻画得栩栩如生,是难得的艺术珍品。”
这份对传统美学的深刻领悟,源自庞永辉多年来对定瓷艺术的匠心求索。早在上世纪90年代,他便以梅瓶、玉湖春等宋代瓷器经典造型为切入点,开启了触摸古意的艺术之路。他常对学徒们说:“仿古瓷看似有参照物,做起来容易,实则不然。古代器物的时代气息很难模仿,现在和古代的制作环境差别太大,很难仿制出器物的神韵。仿制时参考对象是标准,偏技术表现,而古人创作是带着情感的。只有进入和古人对话的状态,才能做出传神的仿古作品。”如今,庞永辉和他的团队打造出了仿古瓷、艺术瓷、生活用瓷三大系列作品,每一系列都别具特色,在市场上和行业内收获了不少关注。在庞永辉看来,活化利用是保护非遗的最好方式。“定瓷在宋代不仅是高端生活用瓷、精美的工艺瓷,还蕴含很高的科技含量,所以才能如此受欢迎。现在传承定瓷,要继承其文化特色和先人的造物精神,遵循历史规律。满足当代人的生活、审美和质量要求,关注当下问题,创新出属于这个时代的高质量定瓷。”
庞永辉与定瓷的缘分,始于他内心深处对艺术的热爱。“我初中时就喜欢美术、诗词和书法,经常向陈文增老师请教。19岁那年,陈老师创办曲阳定瓷有限公司,问我愿不愿意学做定瓷,我想都没想就答应了。”从此,他成为一名学徒,跟随陈文增学习定瓷拉坯、造型和装饰艺术,这一坚持,便是30多年。在这漫长的岁月里,他日复一日地练习,从最初的青涩新手逐渐成长为技艺精湛的行家。无论是揉动瓷泥时的专注,还是起筒、放型、收口过程中的严谨,每一个步骤都倾注了他对定瓷的热爱与执着。“青泥手就兴融融,心向白云遨太空。肥瘦高低凭我意,千年载史一旋中”,他写的《七绝·拉坯》正是其数十年来坚守初心的真实写照。
学艺过程中,庞永辉创作的跳刀纹定瓷作品《春风化雨》承载着特殊记忆。这件作品的创作灵感,源自某一年他在电视新闻上看到的云南干旱画面。当时,屏幕里干裂的土地刺痛了他的心。庞永辉回忆道:“有一天上班路上,一滴晨露突然滴落在我的额头,那一刻,我的脑海中闪过一个念头,要是这滴水能滴到干旱的云南,那该多好啊!”于是,在拉坯机前,庞永辉让旋转的瓷泥记录下水滴绽放的瞬间。最初,他将这件作品命名为《一滴水》。随着创作的深入,他越发觉得,这滴水所承载的,不仅是简单的物理意义,更寄托着云南人民战胜干旱、追求美好生活的殷切期盼。因此,他将作品改名为《春风化雨》,希望它能像春风化雨般,给受灾人民带来希望。
为了培养定瓷后备人才,2017年,庞永辉创办了曲阳定瓷职业培训学校,采用“线上+线下”的方式定期培训人才。2020年,他又在培训学校基础上牵头设立陈氏定窑非遗工坊,通过传承技艺、培训展示展销能力等助力乡村振兴。 庞永辉介绍说:“2017年时,定瓷企业作坊还不足30家。这几年行业发展迅速,目前已有46家定瓷非遗工坊、260多家企业和摊点,带动了5000多人就业,为定瓷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技术和人才支持。传承非遗,最好的办法就是把定瓷市场做强做大。让非遗走进生活,人们在使用、欣赏中,就能让非遗的文化精神和价值深入人心,代代传承。”
过去一年,庞永辉在全国调研了几十家博物馆、职业院校和传统文化企业。他发现,近年来,传统文化对大众的影响日益深入,但传统美育教育却存在传统文化挖掘不足、传承载体单一、实践体验薄弱等问题,导致部分青少年对传统艺术、民俗礼仪、非遗技艺等文化瑰宝缺乏深刻认知和情感认同。尤其是在山区一些偏远的地方,美育教育资源不是特别均衡。庞永辉在代表建议中提出,要从构建国家级传统美育示范基地网络、深化非遗进校园工程、推进传统美育教育游学项目等三个方面入手,逐步建立全方位的青少年传统美育教育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