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上二十八颗星,地上二十八口井。星光恒久远,井水永流传。
千百年来,“二十八宿井”的美丽传说在白鹿城的百姓口中代代相传。如今,这些曾滋养了老城一代代居民、承载着上千年悠悠岁月的古井,虽已渐次退出人们日常生活的舞台,却并未完全从公众的视野中消隐——
寻找古井、宣传古井、保护古井,为古井的延续奔走呼吁……不知不觉间,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亲近古井的队伍中。
一
“这是郭公山下的岩石井,为什么叫岩石井?是因为井身有一半被大岩石遮盖着,一半外露,泉水是从岩石的岩隙里涌注出来,所以水清甘甜。这是屯前街古井,坐落在屯前街160号院子里,这是我多年前拍的照片,井还在,但现在院子里都改成出租房了,这口井也被盖掉了。”林鸿麟指着手中的照片,向我娓娓讲述着二十八宿井的历史和现状,“还有这口应仙井,在应道观巷40号,是原来在城建档案局工作的汤章虹找到的,因为传说唐代张无梦、宋代林灵素曾在此修炼成仙,所以被视作仙井……”
林鸿麟是温州市鹿城区的司法工作者,也是一位摄影家和文化人。早在十余年前,他就带着相机边走边拍了许多古井,写了一篇《老城古井》的文章,配上图片发在温州本地一个知名网络论坛上,引发了不少网友的关注。
林鸿麟小时候是在市区大高桥长大的,那时大高桥早已没了桥,也没了河,日常生活不靠井水而是用自来水。但是,“一到大旱或停水,我就要从大高桥跑到三牌坊的松台山脚下挑水,那里有口长年不断水的三牌坊古井,水质清甜,只要挑回家用明矾稍作沉淀,就可以喝了。那时,温州城里还有上千口水井,老一辈的温州人,谁不是喝着井水长大的?”
林鸿麟告诉我,这二十八口井中,虽然有不少已经被填塞,像海坛山山下井、三港殿古井、桂井等,还有不少只能洗涤而不能饮用,但也有水质还很好的,像白鹿庵古井,周边居民还一直在用着。
二
白鹿庵古井位于海坛山水门底。巷子很短,一眼能望到头。我走过修缮一新的白鹿禅寺,只见矮矮的护栏上挂着一把锁,而门前的对联“七门循地利白鹿衔花,九斗应天机郭公驻马”,讲的正是郭璞建城、白鹿衔花的典故,白鹿庵、白鹿庵井由此得名。古井就在温州二中的围墙外,块石垒成的石墙缝里挂着一丛丛绿叶和枝条,墙下六角形的井壁上爬满了青苔。扶着井沿往里探头,只见井水幽深而清冽。井边的水泥地十分干爽,显然是经常打扫的。
看着我走出来,巷口的人笑眯眯地说:“每天都有人来看井,上午就来了好几拨。”说起这口井,大家都连连赞叹:“真是好井!”
一位姓麻的老先生告诉我,他在这里住了六十多年,年少时一直是用这口井、吃这口井的。“这水好啊!就像千岛湖的水。有几次掉进了一些脏东西,还有人把鲫鱼放生进去,井水有了泥沼臭。街坊邻里搬来水泵,把水抽干了,把石头沙子倒进去,后来水就又变得干干净净了。现在还有很多人来这里打水,他们说用来养鱼、烧酒比用自来水好多了。这水还有个神奇的地方,就是用完了又会满起来,用完了又会满起来,好像怎么也用不完。小时候大旱天,水都被打得只剩一点点,我们就爬到井底,用马口铁桶舀。第二天一看,水又满满的啦!”
三
饮水思源。喝着井水长大的人,对井都有着很深的感情。
然而,随着水井提供生活用水功能的消退,以及城市改建进程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古井悄无声息地退出了历史舞台。而位于华盖山西边山脚下、二十八宿井之一的炼丹井得以逃脱这样的命运留存至今,并于2010年被列入第六批市级文保单位,就是周边一群喝着井水长大的老人们坚持不懈、奔走努力的结果。
炼丹井,井呈六边形,又名容成井,相传是因为古代容成子在华盖山修道炼丹,汲用此井之水而得名,是温州现存为数不多的晋代水井之一。在这口井西侧约12米处,还有一口八角形古井,名为“县前头古井”。在周边老居民的口里,这两口井都是炼丹井,六边形的是“上井”,八边形的是“下井”。上井供吃喝,下井供洗濯。
1995年,华盖山西麓一批老房子拆建,人防隧道工程动工。得知炼丹井即将被填埋,为隧道工程让路,周边一群喝着井水长大的老居民们震惊了,他们要求有关部门改变规划,最终保住了古井。
我寻到其中几位老人,年逾八旬的谭德详、柳爱华和李瑞妹回忆起那场“护井保卫战”,依然激动不已。当年,泼辣大胆的李瑞妹是带头人之一。谭德详在工人文化馆当过干部,在邻居们眼里是个有文化的人,被大家推举出来为保护古井寻找“理论依据”。为此,他天天泡在温州市图书馆,查阅地方文史资料,写成《炼丹井》一文发表在《温州日报》上。他们带着这份报纸四处奔走呼吁。作为团队“智囊”,谭德详更是逢人便讲:“温州考古大家夏鼐先生每次回温必到华盖山,因为在夏鼐先生眼里,华盖山就是‘家山’。而炼丹井边的那棵老樟树,据夏先生考证,应有七八百年的树龄了。炼丹井的水为什么特别好,与这棵老樟树有很大关系,那时上井边上住着一个草药医生,名叫吴国芬。他临终时一再交代女儿女婿,一定要把这口井保护好,因为这口古井被上边的老樟树根须环绕,水质经樟树过滤,非一般井水可比。”
也许是大家数年不懈的奔走终于起了效果,炼丹井终于摆脱了被废弃的命运。这让老人们非常高兴,而他们对古井的关注也还在继续。
住在华盖公寓五楼的柳爱华,自觉承担起古井保护人的职责。隔三岔五,她就要去井边打扫一番,带上自制的竹竿网兜,把井里的垃圾捞上来,保持井水清洁。这位20多岁时嫁到华盖山脚下,在这里住了大半辈子的老人说:“我六十多年住这里,全靠这口井,养大了五个孩子。那时我在光明火柴厂上班,夜班回家,所幸有这口井,洗衣洗地,烧火做饭,哪样离得开这井?遇到大旱,我还要送水到西郭的父母亲戚家。住在这一带的,哪家不受这井的恩惠啊?”
在这里,大家都相信,守护古井,就是守护我们不可遗忘的历史和过往,呵护我们珍贵的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