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作为极具公众属性的文化产品,有着强大的文化辐射力和市场带动力,电影消费被视为经济“晴雨表”。今年电影市场迎来“开门红”,春节档票房破纪录,观影人次创新高,今年以来的中国电影总票房已超越北美,位列全球第一。这不仅彰显了中国电影市场的强大爆发力,更折射出中国经济的旺盛活力和巨大潜力。
全国两会上,中国电影票房、《哪吒之魔童闹海》、中国电影出海等话题,引发代表委员们的热烈讨论,成为备受瞩目的热词。今年以来,多部国产大片集体出海,在全球影坛掀起强劲“中国风”。截至3月4日,中国4部出海影片海外票房合计超4000万美元,创华语电影海外票房新纪录,《哪吒之魔童闹海》已跻身全球影史票房前列。
全国政协委员、中影集团董事长傅若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随着中国影响力的提升,中国电影的“走出去”彰显出更高的文化自信。北美传统六大电影公司都对中国电影发行表达兴趣,并积极洽谈合作意向,这体现了国际电影市场对中国电影质量的认可。通过电影,不同国家的人民可以相互了解、增进友谊。中国电影人今后还要创作出更多反映中国人文和价值观的影片,让各国人民通过电影看到真实的中国。
傅若清也认识到中国电影市场发展不均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存在:一是档期冷热不均。二是影院供给同质。三是消费模式单一。这些存在的问题制约了电影消费的稳定增长和电影市场的进一步发展。
热气腾腾、活力满满的电影市场,只有一个红火的春节档、几部“爆款”影片是远远不够的。要进一步释放电影消费潜力,亟须通过系统性政策创新破局,推动电影生态更加健康繁荣。为此,傅若清建议:
加强政策引领,激活消费动能。继续加大对电影消费的支持力度,把补贴手段升级为消费生态调节器。出台长线惠民观影政策,不仅补在档期,也要补在平时,推动观影习惯回归常态化。增强覆盖精准性,侧重对潜在需求的刺激与挖掘,结合常用线上电商或生活服务平台,拉动新观众进影院,有效扩大消费基数。
丰富内容供应,增强供需匹配。深化电影发行放映机制改革,推行差异化放映,提升供给体系对观众需求的适配性。大力推广预约放映模式,让观众有更大的自主选择权,为悦己消费、社交消费提供更便捷的定制选择工具,提升消费满意度与获得感。鼓励经典优质复映影片投放市场,鼓励开展多元专题放映活动,培育科幻、音乐、传记、纪录等不同兴趣爱好的细分市场。优化“一老一小”服务供给,鼓励改造银发影厅,推出周末亲子优惠等引流举措。
拓展消费场景,培育新型业态。充分利用影院空间,创新多元消费场景,让影院成为融合多种娱乐形式的综合性文化场所。鼓励体育赛事、文艺演出、音乐会直播进影院,将影院打造为极具声画质感的文体活动“第二现场”,吸引“轻度”电影消费者入场。鼓励挖掘多元价值,对于实现衍生品收入、文旅联动收入占比较高的电影项目给予税收返还等优惠政策,支持电影与其他服务消费业联动,为观众搭建起可触摸、可陪伴、可参与、可挖掘的丰富文化体验。 (宋晗根据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