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全国两会特刊

许鸿飞(全国政协委员、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我希望通过艺术,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

许鸿飞的雕塑作品(德国柏林展览现场)

全球文明倡议强调文明没有高低优劣之分,只有特色之别。我在举办个人雕塑世界巡展的十年过程中,深刻体会到尊重各国文明独特性的重要意义:我的每一次世界巡展都会有新的作品加入,新作品主要体现展览所在国家和地区的文明及特色。我的“肥女”雕塑作品,既是主题系列创作,更是适应不同国家、民族、信仰而不断生长的艺术IP,能够激发当地民众的情感共鸣和认同,从而实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自2013年起,我携“肥女”系列雕塑作品分别在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土耳其、南非、阿根廷、泰国、新加坡、俄罗斯、新西兰、法国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世界巡展活动,至今已举办65场展览,足迹遍及五大洲。即使在全球疫情的阴霾里,我依然坚持举行雕塑艺术的海外传播活动,连续七年春节在西班牙萨拉曼卡市举办雕塑巡展活动,让欢乐喜庆的中国文化在海外开枝散叶,生根发芽。

我本人经历了从“走出去”“走进去”到“请出去”“请回去”,再到“留下来”“融进去”的历史跨越,以雕塑艺术世界巡展的方式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的了解和友谊,推动了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

作为雕塑家,几十年的创作经历告诉我,应深入挖掘中华文明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推动中国雕塑艺术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近年来我在多个乡村举办了百村展,以及20多场乡村振兴雕塑作品巡展活动,以实际行动帮扶乡村振兴,提升民众的艺术认知水平。

但我也深知,要持续推动文明的传承和创新,更要借鉴其他文明的优秀成果。我接下来要做的工作就是创作更多能打动人心的作品,既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又坚持自己独特的艺术表达形式,不断增强作品的表现力、感染力和吸引力,切实承担起新时代背景下文明交流互鉴的使命责任,让中国故事更精彩,中国形象更丰满、更立体。

鉴于过往在国际交流中的体验,我认为我们在落实过程中存在一些实际问题:一是展览交流活动多在当地博物馆、展览馆、文化中心举行,与当地普通民众的互动交流少,难以引起海外观众的情感共鸣和认同,文明交流互鉴也难以形成规模和气候。二是展品多侧重于展现文物、非遗和自然景观以及集体创作的项目,相对缺少既很好地提炼中华文明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又极具个性化艺术表达的当代作品,特别是适应不同国别和地域的在地化创作、促进不同文明的现代传承与创新方面的尝试更为稀少,难以同世界各国开展多层次、有深度的对话交流活动。

对此,我建议,要充分发挥现有各层级、多边文明对话交流机制平台的作用,为国际的民间艺术和文化交流提供平等、开放的机会和平台。

建立常态化、专项化机制,从政策鼓励、身份认同、资金扶持等各个层面,支持中国在海外有影响力的艺术家走出去,与不同国家的艺术家进行深入的交流与合作,推动各国在文明交流互鉴中达成共识。

建立年轻艺术家培养的常态机制,以成熟艺术家带动年轻艺术家等方式形成人才梯队,与不同国家开展多层次、有深度的交流与创作活动,更好地推动文明交流互鉴。

2025-03-12 许鸿飞(全国政协委员、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1 1 文艺报 content78451.html 1 “我希望通过艺术,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