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借助DeepSeek等AI工具生产剧本已经不是新鲜事,它能在极短时间内实现具有情节“爽感”的剧本“量产”,据我所知,在微短剧创作领域已经出现了“AI编剧接单”的服务。您如何看待新技术给剧本创作带来的影响,以及在这样的创作环境中,编剧应如何发挥自身的优势,在AI的挑战下实现高质量创作,推动行业发展?
高满堂:我对用AI写剧本这件事持怀疑态度。一方面,AI生成的剧本可能会牵涉到版权问题;另一方面,如果我拒绝AI生成的内容,自己独辟蹊径写每一场戏,但是拍成影视作品后可能又进入了AI的数据库,当我再写同类题材的影视作品时,熟悉的情节桥段又被反向输出给我了。编剧这个工种始终要创新。事实上,我们每部剧都面临着如何创新的问题。如果将AI大规模使用到剧本生产过程中,不仅无法实现创新,而且自己的创新成果还很有可能被共享。影视制作可以工业化,但是剧本创作恐怕还不能工业化。因为过于依赖技术,意味着编剧将远离生活,这无异于切断了好剧本产生的源头。好剧本来自剧作家主观能动性的充分调动,而不是被动接受。我70多岁了,像我这个年龄的编剧的世界观、价值观,以及对事物的分析和看法,是充满经验感和沧桑感的。事物是不断运动发展着的,每个人的命运都是扑朔迷离的,人物摸索着往前走,谁也不知道最后的结果是什么,这恰恰是剧本创作有意思的地方。
赵冬苓:AI永远取代不了编剧,它可能会制造出满足观众情绪的产品,但那不是艺术,真正的艺术应该有自己独特的审美表达。我也用过DeepSeek,过去为了写作搜集素材很麻烦,要花费很多时间,现在有了AI工具,几乎一键就能实现素材的搜集。很多人说AI可以直接生成剧本,我抱着试试看的心理也曾给过其指令,但是生成的剧本在我的评价系统里并不过关。
刘家成:AI不是现在才有的,国外许多电影很早就开始使用到AI换脸技术了,只不过现在它的使用门槛有所降低。AI广泛运用,行业里许多人就慌了,但是我们发现近年来好莱坞一些影片的宣传点,居然回归到了人工拍摄。我个人不反对人工智能,从效率、经济等各方面因素考虑,利用好人工智能可以为未来的文艺创作插上翅膀。但是“人工智能”,人工在前、智能在后,它脱离不了人的主宰。如果过分依赖AI,你会发现它毕竟是程序化、去感情化的技术,而在艺术创作实践过程中,我们经常有灵感迸发的时刻,有醍醐灌顶、豁然晓畅的时刻,有情感冲动的时刻,这些都是AI没有的。我想对于编剧也好、导演也好,要视AI为伙伴、朋友,它不是洪水猛兽,但也不要过分依赖,尤其是剧本创作,还是有赖于编剧与观众心与心的交流与碰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