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全国两会特刊

在喧嚣中坚守理想向高远处进发

主持人:您对青年编剧在创作上有哪些建议与期许?

高满堂:创新永远是摆在青年编剧面前的问题。题材、人物、趣味是否重复,青年编剧下笔前要时常问自己这些问题。编剧应该是一位灵魂工程师,而不能只满足于讨生活、程序化的行活。特别是当青年编剧逐渐成长、有能力满足基本的物质条件时,就要向着更高远的境界进发。有时候投资方还真不是更喜欢娱乐至死的内容,我们不能一味怪罪于资本。

此外,现在短剧、微短剧发展势头正猛,一些编剧慌了神。其实细想一下,20世纪80年代我们都是做短剧过来的,也都经历过严格的短剧创作训练,对短剧创作一点儿也不陌生。像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2集短剧《午夜有轨电车》、6集短剧《南行记》、2集短剧《希波克拉底誓言》、2集短剧《有这样一个民警》等,我们当时写短剧更多是把它当作一个精品电影那样去写。市场化改革之后,短剧被渐渐挤出了主流视野,长篇电视剧的队伍越来越壮大。现在大家又愿意去看短剧、微短剧了,对此很多编剧觉得短剧、微短剧是何等的神秘莫测,有关它们的编剧创作课堂更是赚得盆满钵满。坦白讲这一点也不新鲜,过去我们就是这么做的。我想当面对一时异军突起的新鲜事物,还是要放在更长的时间里去检验,让时间给出最终的答案。

赵冬苓:我特别担心AI的出现导致青年编剧放弃这一职业。前两天我看到有作家因为AI超过他而弃笔,我对此感到很遗憾。我从来不觉得AI一定比人写得好,尽管它的阅读能力超过人类数倍,但是我们不要忘了,AI能提取总结的只是套路。例如一些低端剧为了加强刺激,要求一集要出五个耳光,五个耳光就是五个情绪点,现实生活中的编剧遇到这种要求会写得非常吃力,因为编剧永远会去想情节扣儿如何设置才最合理、会出现哪些意想不到的情况,但是AI可能很容易就完成了,AI恰恰没有办法预测的是人类所做出的复杂选择。要知道,有时候人不一定做出的是最正确的选择,微小的蝴蝶扇动翅膀可能会导致事情走向不可预测的结果,这是AI不能替代编剧的地方。我刚入行的时候已有工资,可以相对从容地去做各种尝试、慢慢成长,然而现在许多青年职业编剧面临着非常实际的温饱问题,AI涌现给青年编剧尝试探索、慢慢成长的空间越来越小了,他们非常难。但是我想,真正优秀的编剧是不会被埋没的。

2025-03-12 1 1 文艺报 content78457.html 1 在喧嚣中坚守理想向高远处进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