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罗大佺是在苏轼的故乡四川眉山,那时他身上那种从农村出来的孩子所固有的谦谨、低调一下子就吸引了我。我也是从农村走出来的,我们身上所拥有的共同的乡土基因,使我们从此开始交往,成为了文学的朋友。近日,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罗大佺散文集《故土难离》,这本书只收了45篇文章,分为《童年时光》《故土难离》《温馨亲情》《情系洪雅》四辑。读文章的标题和文章的辑名,就能感受到书中的乡风拂拂、乡愁袅袅、乡情浓浓。《故土难离》写的是乡土内容,读过之后,我对罗大佺的乡村经历、家乡景物、亲人邻里有了十分具体的了解,体会到一个乡村少年及至青年的人生追求的艰辛与信念的不灭。
作家写乡土,提笔就有情。生在乡村,长在乡村,童年的生活和少年的日子是不可忘怀的情愫。乡村的煤油灯,现在很难见到了,爱好读书的孩子把它当作宝贝。白天劳动,晚上抱着好不容易借来的书,就着如豆的煤油灯读。(《煤油灯的记忆》)爱读书的孩子,见到连环画,比见到糖果都要眼馋。找人借了看,在小书摊租书看,与别人悄悄交换着看。(《在连环画里回味童年》)《拾柴火的日子》《放牛的日子》《拾稻穗的日子》《难忘童年走亲戚》等篇目,无不写出了乡村生活给作者留下的难以忘却的回忆。现在回望这种艰辛的生活,无不储满泪水和情感。
游子回望乡村,没有不写亲人的。罗大佺写了他的父亲、母亲、外婆。父亲是勤劳的农民,捡到了一枝棕榈枝,就把上面的棕榈籽种在了自留地里,成活了五棵棕榈树。棕榈皮卖了后,解决了贫困家庭的油盐酱醋钱和孩子上学的学费。(《父亲的棕榈树》)母亲家里很穷,从小送给人家当童养媳,后来嫁给父亲,生了七个孩子,勤扒苦作地为了孩子们奉献了一生。(《母亲的泪花》)作品还书写了远逝的亲人,满溢对他们恩情的深切怀念。往昔艰苦岁月里,正是他们的付出化作源源不断的力量,支撑着作者不懈奋斗。当下生活的美好,都源自亲人辛勤劳作播下的种子,后辈将永远传承这份精神前行。
从小生活在农村的作者,拾柴火、推石磨、拾稻穗、放牛,样样事都做过。16岁初中毕业因家贫回乡。但喜欢读书、爱好写作的少年,坚持文学创作不改初衷,终于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凭着文学走出乡村。其实每个从乡村走出来的作家,都是凭着自己的长期坚持和艰苦努力,才如愿以偿。罗大佺的散文集《故土难离》以晓畅明朗的文笔、朴实简洁的语言,在散文创作中展现出难能可贵的本真质地。作家笔下的故乡好像愈走愈远,但在作家心里,故乡却是愈远愈亲。
(作者系湖北省作家协会原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