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版:网络文艺

AI时代,读者阅读的“公共性”何在?

——以番茄小说“巅峰榜”为例

□吉云飞

2019年成立的番茄小说不仅是当下最大的免费阅读平台,也在2024年底成为迄今为止唯一一个月活跃读者突破2亿的文学平台。并非最早采用免费模式的番茄小说,为何能后来居上甚至规模远超第二名的七猫免费小说?原因虽多,但关键的一点在于,番茄小说依靠母公司字节跳动强大的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了内容、广告和用户之间最为精准的匹配。可以说,在清晰明了的读者画像基础上,最大程度满足了读者的个性化需求。不过,在2023年10月,番茄小说推出了首个统一性榜单“巅峰榜”,试图在此前以个性为最高准则的运营逻辑中明确引入“公共性”的维度,确立一种足以打破各种边界的具有普遍性的评价标准。一年多来,在“巅峰榜”的实际运作及其引发的讨论中,可以进一步引出的问题是:人工智能时代的文学世界,“公共性”是否仍然必要?如果必要,番茄小说体现的是何种“公共性”,我们渴望的又是什么样的“公共性”?

以个性张扬为前提

以番茄小说为代表的免费阅读平台,不只为中国网络文学带来了一种新的商业模式,也改变了整个生态。单就免费平台自身而言,就同时容纳了男频/女频、小白/老白、长篇/短篇乃至网文/出版等基于不同性别、圈层、形态、媒介的作品。此前,它们分别栖身于不同的平台。如一般读者所熟知的,提起女频就想到晋江文学城,男频相对老白的部分在起点中文网,短篇则在知乎,电子化的出版物在微信读书。如今,在AI的加持下,这些相互冲突的读者群体和作品形态,可以在同一个平台中共生。不过,虽说是同一个平台,但其实“千人千面”,每个读者看到的番茄小说都是不同的,也都是平台为自己量身定做的“安乐窝”。

值得一提的是,对这类由AI推荐围绕个人喜好营造的个性化空间,并不应该简单地予以批判。因为,从历史和现实来看,我们的社会空间和阅读空间都是越来越公共、越来越统一的,乃至对个人的真实感受、表达和自我发现、完成造成不小的威胁。而没有真正的个人,就不会有真正的集体。如果只有一种强制性的统一,那就很容易产生虚假的集体和虚伪的“公共性”。就此而言,这样一个私人的、安心的和欢乐的空间,既是个性的体现和保障,也是“公共性”的起点和根基。

在“巅峰榜”出现之前,番茄小说没有任何一个统一性的榜单,也就意味着平台不追求更不提供任何普遍性的评价标准。但为什么在成为规模最大的文学平台后,最终于2023年推出了“巅峰榜”?这当然有商业上的考量,比如IP转化和作者“明星化”的问题,以及读者对内容多样化的需求——读者不仅需要被推荐现在会喜欢的,也需要被推荐将来会喜欢的;不仅渴望满足已有的需求,更渴望激发出新的需求。如果AI推荐真的足够智能,那就要长久地引领读者进步而非只在短期内讨好读者,只有这样才能保持用户的黏性。说到底,“巅峰榜”的商业价值背后仍然是人对“公共性”本能且强烈的需求,以及真正的“公共性”的极度稀缺。不过,这一切都要以个性的张扬为前提。

以日常参与为方法

在付费阅读平台中,读者的参与是有门槛的,投票的权利甚至评论的资格都要通过付费的方式来获取。但由于盗版难以禁绝,长期还俯拾皆是,中国网络文学的VIP读者大多是在可以免费的情况下选择为喜爱的小说付费。可以免费却付费,此诚可谓“有爱”。而这批对网文更有爱欲的读者,往往也是更有审美能力和文学品味的老白。因此,这群读者深度参与并主导的榜单才会一直颇有权威,才得以为网文作者颁发象征资本而非只带来经济利益。用圈内的话来说,能够为作者“封神”。

与这些网文圈内老牌的权威榜单,如起点中文网的月票榜、晋江文学城的VIP金榜有所不同,每月1日更新、展示TOP30作品的“巅峰榜”是一个出自复杂算法的数据榜,而非由VIP读者投票产生。作为由智能推荐支撑的新兴榜单,“巅峰榜”的目标虽仍是挑选“头部好书”、推荐口碑佳作,但没有以读者票选的方式进行,更未将评价的权利赋予深度参与的VIP读者。而是在设计之初,就确立了“作品人气、内容质量、口碑评分、读者互动、传播价值、IP潜力”6个维度,并基于全站过亿读者的天量数据,同时评估原创网文和出版作品。换言之,榜单的诞生不再是相对精英的、集中的投票行为,而是分散的、嵌入到具体阅读行动中。

如果说月票榜依靠的是经过挑选的读者深度参与,“巅峰榜”则以全体读者的日常参与为方法。如长期居于榜首的《十日终焉》,就不但被超63万读者打出9.9分,在超大规模读者评价的基础上拥有超高口碑评分,同时也是评论数最多的作品,读者互动极为活跃。据统计,在2024年,番茄小说读者全年累计发布的评论总数超10亿条(1,009,572,268条),单部作品最多评论数超千万条(10,186,232条),正是来自《十日终焉》。虽然,读者日常阅读行为产生的数据及其相应算法,因数据量太大、算法太复杂而难以整体把握。比如,各个维度在总评之中的权重不清晰,以及内容质量、传播价值、IP潜力等维度的设置也容易让圈外人不知具体所指。但是,利用人工智能突破技术难题,使全体读者得以多维度参与和评价文学,也让网络文学平台进一步成为新大众文艺的重要支撑空间,这一定是值得鼓励和赞赏的尝试。

以激发引领为目标

不赋权给深度参与的VIP读者,而侧重于全体读者的日常阅读行为,是“巅峰榜”的显著特征。但由此也会导致一个疑问,将评价权下沉到全体读者,最终推举出的作品真的称得上“巅峰”吗?会不会还是一些套路纯熟的受众最广的小白作品?目前来看,“巅峰榜”交出了一张不错的答卷。长期位居榜首的《十日终焉》,不但在网站内部受到追捧,数据表现最好,也在评论家群体中获得广泛且高度的认可。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邵燕君即认为,这部小说足以经受刁钻老白的审视,并且“作为一部高设定作品,它却极具现实感,深刻而精准地呈现了中国整体的生活精神状况。”

尽管如此,新生不久的番茄小说和“巅峰榜”,也绝非要抛弃占绝大多数的小白读者。诚如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周志强所言,“网络文学的评价标准不应以牺牲其独特的媒介特征、读者圈层特征以及已形成的叙事传统和模式为代价”。“巅峰榜”可以求新求变,也应有深度高度。但对于一个真正有生命力的榜单,“公共性”以及由此而来的影响力,应当是自然发生的,是平台读者主导的,绝不能以牺牲自身特质为代价来迎合某些外在的、通行的却也已经固化的评价标准。一如番茄小说“让好故事影响更多人”的愿景,有更多的好故事固然是前提,但影响更多人的追求同样不可偏废。

作为追求“公共性”的榜单,当然要致力于“破圈”,要努力打通网站中的各个圈层,更要越出单一平台,追求在整个网文圈乃至文学界建立声誉。但是在引领的同时,使作者和读者觉得切近,并能受此激发,可能才是命门。相较创造文学的巅峰,上亿读者如何在番茄小说的平台中,在大量阅读和日常参与中,不断自己教育自己、自己提高自己,并最终成为文化创造的主体,或许是更有价值的问题。这并不是说文学创作不要以高峰为目标,而是当代人的文学生活同等重要,有时甚至是更有意义的事。“巅峰榜”的“公共性”不仅要体现在对读者和作者的引领中,更要体现在全体读者对这一榜单的创造中。读者们一起在日常阅读中创造“公共性”,并在这一过程中相互协作也产生争执,但始终因此有被激发的感觉。尽管,大众的合理欲望及其文学表达,在初始阶段和基础部分,都难免简单粗粝。但只要自发性不受压抑,就一定会自我成长。而这种不断的自我超越,或许正是巅峰的真意,也是好的“公共性”的旨归。

[作者系中山大学中文系(珠海)助理教授]

2025-03-14 □吉云飞 ——以番茄小说“巅峰榜”为例 1 1 文艺报 content78484.html 1 AI时代,读者阅读的“公共性”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