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继明:我认为,广东文学的核心特质是其开放性和包容性。这里既是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也是多元文化交融交汇的“熔炉”。近年来,广东省作协通过“深扎创作”“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等活动,鼓励作家深入生活现场,捕捉时代精神。为了创作《平安批》,我曾在汕头挂职一年,完成了对侨批的深度书写。老作家刘斯奋说,改革开放和人才汇聚,是广东文学的“两大富矿”。《白门柳》之后,众多作品都显示了既扎根地域又超越地域的突出特点,一方面讲好岭南故事,另一方面又主动把岭南故事融入中国故事中,显示了不俗的创作实力,都是对“两个富矿”的有力回报。广东省作协已设立多个“深扎”实践点,推动作家深入湾区建设第一线和乡村振兴第一线,“新南方写作”气象不凡,必将出现更多更好的作品。
葛 亮:毫无疑问,AI是这个时代我们要共同面对的一个问题,它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我们的生活,甚至是人生状态。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无论是文学还是绘画、音乐,能够赋予这些艺术以独特性的,是人性的元素。实际上,人性中包含了很多东西,这是人工智能目前还无法覆盖、取代的。比方说人性中有很多随机的东西,会随着情绪的起伏发生变化,它一旦转化为一种艺术形式,一旦有情感注入其中,往往会超越所谓的模式化的部分。人类作为艺术的创作者,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那就是不完美。恰恰是这种不完美,成就了很多艺术的杰作。这些随机的部分,甚至很有可能开启一些我们之前无法预见的艺术门径。
魏 微:我2005年来到广州,作为人才引进,一直待到现在。说起来,我在广州待的时间比在故乡还长。在广东写作这么多年,岭南这片土地上的人和事,既是我书写的对象,也早已成为我生命中的一部分。广东这片热土,不仅经济繁荣,文化底蕴还十分深厚。在这片土地上,作家们汲取着丰富的养分,创作出了一批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时代精神的作品。广东文学创作现状可以说是多元且充满活力的,既有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有对现代生活的深刻反思,相信广东文学会迎来真正的繁荣。
陈崇正:当AI对所有行业都构成挑战和变革压力时,文学创作应该是最后的堡垒。我用一个叫“5%定律”的概念来总结:如果把AI技术比喻为潮水,之前水位大概是在山脚下,而现在已经漫过了山腰,大概只有山顶上5%的写作具有不可替代性。所以对中间层的写作者来说,他们必须努力进入5%的优质写作层,写作才是有效的。而山脚与山腰的写作必然被技术拉平,分不出高下。这也会让刚开始写作的初学者和学生感到迷失,在创作审美能力没有完成提升时,AI的工具性无法发挥。可以预见,未来两三年内,先智能再人工的写作方式将会非常普遍。技术潮流不可逆转,文学创作也必定迎来全新的生产模式,未来文字与音视频共生会变得更为普遍。我希望自己能够恪守写作的旧美学,也拥抱新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