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版:新力量

AI是我们的眼镜,而不是眼睛

——人工智能语境下的语文读写教育

■王 迪

Deepseek的出现将AI具体可感地向我们的生活推进了一步。具体到语文学习领域,如果AI可以替我们读书、写作了,那还需要学语文吗?

必须明确,语文学习的终极目的是发展自我、理解世界,阅读和写作仅仅是手段。阅读塑造着人类的大脑,正如《父母的语言》等书指出的那样:每一个词汇和句子都表现着人对事物的准确认知,否则人无法对AI发出准确指令。比如描述心情通常是“高兴”,但如果不知道“高兴”包含“喜悦、满足、欢欣鼓舞、欣慰、释怀”等复杂层次,那就没法跟AI对话,或者得到的并非想要的——因为“你”不够智能、不够准确。人必须自己阅读,而不是仅仅阅读AI帮你生成的内容摘要。阅读是锻炼大脑的核心手段,也是认识世界的便捷途径。

其次,我们阅读,一方面是获取知识、理解作者,另一方面也是寻找情感共鸣,发展自我能力。读杜甫《赠卫八处士》“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可以拜托AI调出创作背景和语句翻译,但更该想一想北方冬天暖炕上那盆韭黄,是整个家里唯一的绿色,要专等亲戚来才肯剪下漂在蛋花汤上。读王维“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AI能告诉你“插茱萸”的习俗,但更该想一想自己独自在大城市打拼,故乡兄弟们是否有人哪怕一瞬间想起“三哥家的娃在北京怎么样,要不要发条微信问一问”。读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以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AI告诉我们文章的创作背景、情感分析,但我们不能不细想想:母亲成为母亲以后,是不是不爱戴首饰,不爱去美发店了?或许她已经无暇照顾自己……

只有当一本书能够与我们自身产生深刻连接,启迪我们的智慧,触发我们的情感时,才能算真的读过。AI是我们的眼镜,但不是眼睛,更不能代替心灵。AI的陪伴,使我们得以突破个人极限,对人类的知识经验触手可得,但也对人类的阅读提出了新的挑战,甚至是更高的要求。

比如判断能力。当对Deepseek发出指令,请它写一首春节题材的现代诗,它可以调动算力,汇聚数千首诗歌创作经验,写出一首看上去不错的“诗”,包括典型意象的罗列,词语排列的错位与多义。问题在于,我们有足够的鉴别能力识别这种AI味吗?因此,AI进入文学创作领域,创作者既要去学习其间包含的“共同经验”,也必须要学会规避“过分的正确”和“自我主体性的缺失”。

比如提问能力。AI可以迅速列出《骆驼祥子》的主要人物、重要情节、中心思想,但这些都是既定的知识、静态的认知、大众的立场。只读AI的“二手阅读”,拾“AI牙慧”,你会轻易就接受了基于互联网海量大数据生成的粗暴论断。但如果你亲自去阅读,进入小说营造的无比真切而复杂的世界,就一定会为祥子这样一个灵魂的挣扎而触动,你会忍不住发问:“为什么祥子这么‘要强’还是被毁灭?”只有产生了疑问,才会驱动你进入深层次的发现。能判断、会提问、善联系,人才能真正成为“善假于物”的人,而不是沦为AI的工具。

AI的到来给语文写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对文本的解读,AI早已具备庖丁解牛、剔骨剥肉的能力。被“庖解”后,人们是否还愿意花几个小时去阅读《骆驼祥子》原著?只有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才格外值得眷顾。当AI可以轻而易举地拿起柳叶刀,创造力将成为人类至关重要的能力。创造力的核心是什么?依然是基于自我经验对世界进行理解的产物。

春节档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引爆全球票房,哪吒形象固然根植于传统文化,却因为投射了导演饺子“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奋斗精神,才引起了人类广泛的共情。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哪吒,因为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精神向往。这样的精神画像,首先是由某个具体的个体对生命的深刻理解碰撞而来。作为艺术形态的创作,根基在于人对个体经验的提炼;而日常性的写作则是普通人学习、交流、表达的重要方式。

AI时代的到来,必然伴随着信息洪流的汹涌澎湃,当AI作品填塞生活的每一寸空间,抢夺每一分注意力,以“轻而易举”的假象剥夺我们建设精神家园的自主性,人的主体性在哪里?人之为人的幸福到哪里寻找?

青少年的写作情况最清楚明白地映射出精神荒漠化的危机。“不知道写什么”,是青少年提笔的第一障碍。究其原因,是看不到、听不到、感受不到自我与世界的美好与困境。“无感”正成为这个时代的顽疾。

读者可能很难想到,中学生写得最不好的作文之一是亲情。15岁的少年宁愿一遍遍描摹自己跑八百米多么劳累,写朋友的一句安慰让自己多么感动,也不愿意下笔写写父母。因为“没什么可写”,除了晚上的那杯牛奶。这样的“灯下黑”令人痛心,这不是因为不会写作,而是因为不懂爱,看不见爱。这样的顽疾,大可以尝试用写作去治愈。

经由写作,我们应该去看、去理解自我、他人,进而去思考世界。可以拜托AI帮学生拉出作文的框架,教学生描写动作,但是“看见”,还得需要我们自己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心泉’活水来。”写作从来不是目的,而是路途,带领人们更好地发展自己,从而去创造世界。

如果说洗衣机、洗碗机、扫地机器人对人类的劳动解放已如此显而易见,那么我们也应该预料到,AI对低效脑力劳动的解放已经“随风潜入夜”。对于人类尤其是青少年而言,解放后的时间和精力干什么?那当然是更好地去阅读,去思考,去动手动脑,自由创造。

(作者系一线语文教师,语文教育推广人)

2025-03-19 ■王 迪 ——人工智能语境下的语文读写教育 1 1 文艺报 content78555.html 1 AI是我们的眼镜,而不是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