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版:网络文艺

“每个人来人间一趟,都有自己的故事值得讲”

——陆春吾《下神》作品研讨会观察

□本报记者 刘鹏波

《下神》,陆春吾著,发表于豆瓣阅读

“我想探寻中国式的悬疑、本土化的悬疑应该如何落地。”陆春吾在接受采访时这样说道。作为中文系科班出身的作家,她凭借《全息乌托邦》《一生悬命》《迷人的金子》《下神》等多部作品在豆瓣阅读上收获读者的广泛好评,并售出部分作品的影视版权。编剧、记者、作家等多重身份,让她在网络文学的道路上开创出独特的风格。她曾表示,自己会抱着写论文的心态写小说,写作之前会做大量的调查和功课。这种严谨的创作态度,或许正是她的作品高品格、高质量的原因所在。

3月12日,中国作协网络文学中心联合山东省作协、豆瓣阅读共同为陆春吾的《下神》举办了一场作品研讨会。中国作协网络文学中心主任何弘,山东省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曲艺,豆瓣阅读高级主编杨帆,以及10余位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网络作家、编辑齐聚云端,共同探讨这部作品的独特魅力。研讨会由中国作协网络文学中心副主任朱钢主持。

《下神》以闽南地区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复仇故事。女主角陈巧红在失去家人后,决心复仇,而高鹏、王文龙等绑匪在孤岛上的诡异经历则逐渐揭开了当年的灭门惨案。小说采用多线并行的叙事结构,将海岛上的诡异事件、陈巧红的身世背景以及女警的成长线索交织在一起,情节紧凑,扣人心弦。

小说的叙事风格独具一格,将悬疑元素与闽南民俗作了深度融合。正如何弘在讲话中提到的,近两年网络文学的一个显著变化是更注重文学性,网络文学开始进入文学自觉的新阶段。《下神》从形式上改变了以往网络文学单线叙述的模式,在内容上深化了主题开掘,拓展了网络悬疑小说的边界。

山东大学文学院教授黄发有表示,《下神》打破传统文学的界限,将悬疑、推理、奇幻等类型元素与现实主义题材巧妙融合。小说中的闽南民俗描写极具悬疑性和艺术性,对当下“中式恐怖”小说范式具有借鉴意义。杭州师范大学文创学院教授夏烈也认为,《下神》作为一部社会派悬疑小说,通过对“下神”这一神秘现象的描写,反映了当下社会存在的诸多问题,例如环境问题、道德滑坡等,展现了现代人精神世界的困境。

小说中出现了大量闽南民俗元素,如送王船、悬丝傀儡戏等,为故事增添神秘色彩的同时,也推动着情节的发展。朱钢便认为,浓郁的闽南民俗为故事提供了神秘且极富生活气息的背景。从酬谢神恩的仪式到祭王船的筹备,闽南地区的传统文化习俗贯穿小说始终,这些独特的民俗元素增加了故事的传奇性,也让读者感受到传统文化与现代叙事之间的碰撞。

《文艺报》评论部主任明江同样赞赏这部小说对地域特色和民俗文化的成功融入。“民间文化与民俗传统深植于集体潜意识中,如阴阳观念、因果轮回、民间禁忌等天然携带超越理性的压迫感,能够激活读者文化基因中的‘恐惧开关’。”小说通过民俗仪式推进悬念,增强了故事的神秘感和紧张感。

作为近年来涌现的优秀网文平台之一,豆瓣阅读通过不断探索与创新推出了众多网文佳作,《下神》便是其寻求突破的证明。杨帆在会上表示,《下神》在豆瓣阅读的读者评分高达9.8分,并入选豆瓣阅读2024年“悬疑幻想”小说年度榜单。目前,该作品已经售出影视改编权,并成功签约纸质图书出版。“《下神》虽然篇幅不长,但陆春吾以其极具感染力的文笔,巧妙地将闽南灵异民俗元素与扣人心弦的悬疑故事相融合,为读者带来了一场酣畅淋漓的沉浸式阅读体验。”她还提到,豆瓣阅读通过举办各类小切口主题征文比赛,鼓励创作者在传统悬疑框架上大胆突破与创新,寻找独特的叙事视角与新鲜的故事元素。

上海大学讲师汪雨萌也关注到豆瓣阅读为网络文学行业发展作出的贡献。她认为,《下神》很好地展现了豆瓣阅读平台上的网络文学呈现出的高文学性、高艺术性趋势以及经典化的可能。“网文不再单纯从故事上追求猎奇、翻转与爽感,而是在已有的故事类型基础上进行跨类和兼类,扩展人物内部的复杂性与真实性,并成功建立稳定而独特的语言风格。”这种趋势不仅模糊了通俗文学、类型文学与纯文学之间的界限,也展现了网文作者集体努力的新方向。

《下神》也引发了与会者对新大众文艺热点的探讨。新大众文艺强调类型融合与贴近普通人的生活,更契合当代读者的阅读习惯和审美需求。中国作协网络文学中心综合处副处长程天翔谈到,《下神》将悬疑惊悚、民俗文化、海岛风情、女性复仇等元素熔于一炉,其内核指向对人性、道德和命运的深刻思考。这种多元素的融合正是新大众文艺的创作理念,体现了网络文学的多元脉络。“这样一部精致的文学性浓郁的网络小说的出现,是网络文学包容性、分众化的体现,也是网络文学健康全面发展的有力证明。”中国作协创作研究部发展研究处处长聂梦如是说。

“每个人来人间一趟,都有自己的故事值得讲。”陆春吾分享了她的创作心得。在她看来,任何作者都无法脱离本国的文化语境凭空构思、创作,文艺作品始终是各国文化基底和时代风貌的生动缩影。如何定义“好人”,是《下神》这部作品的故事由来。“并不是每个人生来就自带光环,也有一些是面目模糊的失语者,在无人问津的角落独自努力地生活。”她希望能用更多笔墨描绘人的喜怒哀乐,即“普通人全部的人生”。

2025-03-24 □本报记者 刘鹏波 ——陆春吾《下神》作品研讨会观察 1 1 文艺报 content78622.html 1 “每个人来人间一趟,都有自己的故事值得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