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版:网络文艺

“你笔下的电流比情话更动人”

□姚 璎

姚璎(右)和同事一起对电力设施进行红外热成像测温

姚璎 国家电网公司福清供电公司员工,中国作协会员,作家兼编剧,出版过10多部简繁体小说。由其小说改编的多部影视项目正在筹备中。创作的电影剧本、小说曾获得第27届金鸡百花电影节“国产影片新片推介奖”、“首届中国年度IP评选”文学类金奖等。

都认为作家才善于用生活细节编织故事,其实网络时代已让每个普通人都成为创作者。10多年前,我在各大网络文学平台写辗转曲折的都市爱情;如今,供电所的铁塔、抢修车的探照灯、台风夜的绝缘靴,都成了我的创作素材。

2009年注册笔名“姚璎”时,我正沉迷在言情网站写都市男女的情感纠葛。那些悬浮在星级酒店和总裁办公室的故事,像供电所仓库角落的节日装饰灯,精彩璀璨却照不进我的现实生活。直到2011年,我作为一名国家电网的员工,跟随电力专业人员到荒岛上抢修海底电缆,赶上恶劣的天气。狂风暴雨中,有个渔村阿婆把自己身上的雨衣脱下,硬要套在我们的安全帽上,替我们遮风挡雨:“闺女,淋了咸水要生病的!”

那晚在临时安置点,我摸到工作服内袋里浸透的笔记本。原本要写男女主烛光晚餐的便笺纸,鬼使神差地记下了配电抢修人员龟裂的手掌纹路和岛民重见光明的喜悦。那瞬间,我突然顿悟:这个浸透海水的故事,可能比我之前写的所有小说都更贴近我的生活。10年后,以海底电缆抢修为题材的小说《野马屿的星海》意外获得中国作家协会以及国家新闻出版署的奖项,并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入藏国家版本馆。编辑说:“你笔下的电流比情话更动人。”

通勤路上的奇幻漂流

我的一天这样开始:清晨5点40分,在手机闹铃播放到第三遍《团结就是力量》时,终于摸到床头柜上的劳保手套,瞬间清醒——这是对抗困意的最新发明。边刷牙边对着浴室镜子的雾气构思:今天该让小说里的抢修队长在台风复电后求婚,还是先处理供电所的客户意见单?

开车经过跨江大桥时,总把堵在应急车道的司机想象成超负荷的电阻。副驾驶座上常年放着三样宝贝:缠着绝缘胶带的笔、印着“安全第一”的便签本、望远镜,为的是做到随听、随看、随记。

早上8点开始一天的工作,现在所里师傅都叫我“电力作家”,巡视设备或者清除线路上的鸟窝时,都会突然冒出一句:“这段能上你书不?”

中午12点整,食堂阿姨的红糟春笋刚挨到餐盘,手机闹铃响了——这是和书迷读者群约定的“闪电创作时间”。端着饭钻进办公室打开笔记本电脑,上周在创作恋爱细节时,被找资料的同事撞见,现在全所都知道:“姐的恋爱戏是在中午小工作间里憋出来的。”

除了中午,晚上8、9点也是我的创作灵感高涨时期,是进行更新的时间,于是经常在这时看到读者的留言或邮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一位作家兼读者好友的邮件,主题栏写着:谢谢你给予我们的充电宝,已充满电,正如这个时代给予每个普通人的创作光芒。

永不关机的创作马达

你问我为什么不当全职作家?去年有合作多年的网络文学平台建议我全职写作,除了感谢信任和感恩机遇外,我还特意买了红酒庆祝,却在小区门口的便利店碰见李婶——那个总给我塞地瓜干的客户。她正眯眼用手机缴电费,老花眼有点看不清:“闺女快帮我看看,网上国网APP的这验证码咋像跳闸似地闪?”

我突然明白:如果离开供电所,谁来告诉我王大伯用渔船蓄电池给老伴制氧机供电的故事?谁来提醒我绝缘杆的握柄要缠防滑胶布?那些在电表箱里筑巢的麻雀,那些被海风磨蚀的接线柱,这种沾着海腥味的感动,可能才是适合我的文学充电桩。上周公司为我召开的读书分享会,现场读者问及创作秘诀,我举起随身携带的测电笔:“在供电所,我们测量电流;在小说里,我测量人心。”这个回答被做成短视频,背景是我们抢修车穿越暴雨的实拍画面。当晚书友读者群炸出条神评论:“谁说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如果相得益彰,也蛮好。”

如今我的电脑包和工具包共享我的副驾驶座,小说人物和抢修队员身影重叠——他们都在黑暗里追逐光明。如果说网络时代给了普通人创作的麦克风,那我的供电所生涯就是永不掉电的音响。

对了,明天早晨开车时得记得构思新章节——昨天发现早高峰堵车时,数清楚跨江大桥护栏有286个防眩板,正好对应新书要写的村庄通电户数呢。

后记:本文完稿时收到所长信息:“新书我们先睹为快,你第57章提到的驱鸟器安装位置不科学,建议参考最新《电力设施防鸟害技术导则》。”你看,这就是新大众文艺的魅力——我的责任编辑列表里,永远有群穿工装的“特约编审”。

2025-03-24 □姚 璎 1 1 文艺报 content78621.html 1 “你笔下的电流比情话更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