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版:书香

《美丽查干湖》:

人们能否从故乡重新出发?

□宗仁发

《美丽查干湖》,张顺富著,吉林人民出版社,2024年5月

故乡如同人的精神脐带,无论你身处天涯海角,还是宇宙洪荒,只要你活着,它与你千丝万缕的联系就不会被切断。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在评论诗人荷尔德林时,说过一句经典的话:“诗人的天职就是还乡。”不同的作家对故乡有着不同的理解,有的作家认为故乡成就了自己的创作,有的作家觉得即便没有故乡,也完全能够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故乡。在一篇题为《西南方向的光亮》的文章中,罗兰·巴特道出了一个文学的秘密:“童年便是我们认识一个地区的最佳途径。实际上,只有童年才有家乡。”查干湖北岸有一个叫马营子的小村庄,那便是《美丽查干湖》的作者张顺富的故乡。让我们跟随他的一次次回访,唤醒记忆世界里那些镌刻下的宝贵时光。

在一个信息发达的时代里,人们对各种风景名胜都不会陌生。相信很多人都被屏幕上出现的查干湖冬捕“冰湖腾鱼”的景象所震撼,并因为受到诱惑而专程来到冰天雪地的松原一睹盛景,显然,它带给你一种好奇心的满足。然而阅读一部散文集时带给你的是另外的一种享受,它是舒缓的、细腻的,也许还是持久的。在《美丽查干湖》一书中,固然有许多地理意义上对这座烟波浩渺的湖泊的描写,但更为吸引人的是那些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故事。

查干湖蒙语为查干淖尔,意思是白色的湖,它位于霍林河末端与嫩江交汇处,曾属于霍林河的堰塞湖。湖中有鱼类15科68种,在《美丽查干湖》中就写到了胖头鱼、鳌花、鲫鱼、黑鱼、嘎牙鱼、怀头鱼等北方常见的淡水鱼。作者笔下关于这些鱼类的描述,无不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上天的恩赐对于众生至关重要。查干湖以它广阔达400多平方公里的水域面积,千百年来养育了松嫩平原上诸多的子民。这里的百姓民风淳朴,乐善好施,在《怀头鱼》一文中,作者写到在他9岁时,哥哥去渔场参加冬捕,带回一条大怀头鱼。妈妈让哥哥割下十几斤,其余的用井沿的冰冻上,准备家里过年时享用。接下来眼巴巴地等着妈妈做鱼给自己吃,可是当浓香的白色鱼头汤熬好后,妈妈却把它装入碗中包裹起来送给了奶水不足的王二宝媳妇。不仅仅是一天这样做,而且是连续送了十几天,直到王二宝媳妇的奶水恢复为止。这样的平凡事情,潜移默化地给儿童的内心世界埋下了人与人之间相互善待的种子。

遗憾的是,自上世纪60年代后,由于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嫩江流域的怀头鱼几乎绝迹。查干湖是草原湖泊,它与相邻的湖泊连成一片,形成了面积达500多平方公里的内陆湿地,自然这里也成为数百种鸟类和野生动物的栖息乐园。毋庸讳言,在漫长的贫困岁月里,人们为了自身生存,并不会刻意保护自然界的生灵。然而,东北亚地区以及满族萨满教中的泛神论意识,在民间滋生出一种敬畏生命的态度。在这样的文化心理影响下,人们除了能够克制向大自然索取的欲望,还能尽力呵护身边其他种类的生物伙伴。

春天来了,马营子村的居民欢迎燕子在自己家的屋檐下筑巢,叽叽喳喳地哺育后代。小孩子在水边嬉戏,捕捉到小蝌蚪后,大人们会嘱咐赶快把它们放回水里,让它们好好长大。作者6岁时,在家里的玉米垛上发现了一只受伤的大雁,妈妈让哥哥爬上玉米垛把大雁抱到家中,给它敷药疗伤,细心喂养。一个多月后,大雁伤愈放飞时,恋恋不舍,绕梁鸣谢。更为神奇的是,每年春天大雁从南方归来时,都要到他家“签到”,秋天迁徙到南方前,还要来辞行。类似这样的画面,在《美丽查干湖》中俯拾即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和谐温馨。有时人和动物间也会发生冲突,冯二伯家里的甜瓜地抓住了一只偷吃甜瓜的獾子,这只脚趾被夹子夹住的獾子疼得嗷嗷叫,身边居然还有两只要吃奶的幼崽。冯二伯很想除掉这个“祸害”,可在心疼獾子幼崽的冯二娘劝说下,还是大费周章地把獾子放生了。

人类自古以来就是逐水而居,植物也是喜欢有水的地方。查干湖一带分布有400多种植物,而《美丽查干湖》中先从被人类驯化过的农作物写起,这其中包括玉米、高粱、谷子、糜子、荞麦、黄豆、芝麻、紫苏等等。整个松原区域都处在世界三大黄金玉米带之一——中国东北黄金玉米带的范围之内,这里土地肥沃、日照充足、雨量丰沛,查干湖周边生长的玉米含油量和蛋白质指标都高于其他地方的平均值。这里的玉米有各种各样的吃法,《玉米》一文中写道:“小时候查干湖玉米长有八分熟时,母亲经常用插菜板,把玉米连浆和玉米粒插下来,放上葱花、盐、花椒粉、豆油,再兑上少许白面,做成玉米饼,蒸熟了给我们吃。这样蒸出的玉米饼比任何饼都清香好吃。”多少年后,作者回到家乡时还念念不忘要重寻这种乡愁的味道。或许,我们通过返回童年的故乡,寻觅到人的精神本源,从原初的起点重新出发,不啻是一种补救和纠正的路径。

(作者系《作家》杂志主编、吉林省评论家协会主席)

2025-03-24 □宗仁发 《美丽查干湖》: 1 1 文艺报 content78628.html 1 人们能否从故乡重新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