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加女儿刘甘栗供图 雷加,原名刘涤,曾用名刘天达,笔名赫戏、赫公,辽宁丹东人,作家。1937年,雷加在流亡漂泊期间开始文学创作,《最后的降旗》《平津道上》等作品抒发强烈的爱国救亡之情。一年后,他前往延安,创作出第一篇小说《一支三八式》,发表于《文艺战线》。1939年至1941年间共发表30篇和抗战有关的作品,有《水塔》《五大洲的帽子》《火》等小说及多篇报告文学、散文特写。1945年,他从延安回到故乡丹东,担任安东造纸厂厂长,为创作长篇小说《潜力》三部曲等反映工业建设的文学作品打下基础。5年后,雷加重回北京,进入他的创作高峰期。他“踏着历史的车轮,奔走在祖国大地上”,在黄河上游参与水利工程建设,前往横断山脉进行科学考察,写下《从冰斗到大川》《足迹未到的地方》等作品。新时期雷加再度出发,行走在山河大地间,描绘大江南北的新人物新气象,出版《火烧林》《南来雁》等佳作。 今年适逢雷加诞辰110周年,本刊特邀专家学者卢新华、阎纯德撰文,回忆与雷加交往的往事,评述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创作历程。 ——编 者
雷加致丁玲、陈明的一封信(1984年11月28日) 中国现代文学馆藏
《小岛深情》(提纲)手稿 中国现代文学馆藏
雷加(中)在刘家峡工地 中国现代文学馆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