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杨在复旦中文系读博期间,就表现出对文学史和文学批评的双重兴趣,兼具文学研究的历史意识与现场感。他毕业后到杭州师范大学工作,同样“两条腿”走路。近年来我陆续收到他两部著作,《经典新释与当代批评》是批评文字,《中国当代文学史写作问题研究》则是文学史研究的专著。
《经典新释与当代批评》前言阐述了他的批评立场。有感于当下文学批评的日趋多样化,他仍然强调批评的文学性,“我们在探讨社会、历史、思想、政治等众多领域的问题时,必须重视这些领域是如何通过文学家的审美创造,实现经验的转化,并最终以某种形式呈现出来的”。基于这一基本认知,他对浙江新文学、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品、当代名家的新作、新兴文学现象以及跨媒介文艺创作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文本分析,力图透过文学现象特有的光谱触达作品背后的深层文化意义和时代特征。
另一部著作《中国当代文学史写作问题研究》虽然聚焦文学史,但字里行间仍然透出对当前文学研究的反思,以及与前辈学者的对话意识。他深入剖析了当代文学史写作中遇到的瓶颈问题,提出建立解释学循环的解决策略。通过对学术渊源的追溯、范式变革的分析、新旧问题的反思以及方法路径的探寻,他不仅对当代文学史写作的历史经验有了详尽梳理,还特别强调文学批评对文学史知识谱系值得注意的制约力。
刘杨的学术研究已经开始形成自己的风格。首先他展现了开阔的文学、艺术视野,不仅关注经典作家作品,对新生代作家的创作也兴味盎然。此外,他还一直关注着网络文学、影视作品、动画等跨媒介的文艺作品。开阔的视野使他不拘囿于学院派的学术话语。相比于他讨论鲁迅、茅盾、巴金等作家时明显的学院派风格,在论及“80后”作家、新媒介文艺创作时,就更有同代人的情感体验灌注于文字中。比如他认为“80后”作家的生活经验“就是茶杯里的水,他们是大时代中的‘细民’,他们与时代碰撞的结果就是,触碰到自己所能触碰到的那个以自己为中心的小世界”,“他们只能从自己的经验和生活出发,把一个时代大海中的惊涛骇浪写成家庭茶碗里的杯水风波。然而,这杯水风波读来却依然有惊涛骇浪的感觉。”相比于呼唤“80后”的成长成熟、向前代作家看齐,他反而认为“这种不乏狭隘而又略显矫情的写作也许在某种意义上更真实,也更贴近‘80后’这一代人的情感、思想认知。”我对“80后”缺乏研究,不知刘杨的说法是否经得住事实检验,但至少在众多有关“80后”的讨论中别具一格。
刘杨最感兴趣的可能还是打破历史性和审美性的壁垒,“在‘历史存在’与‘审美认知’间建立起一种双向能动的对话关系……从历史意识出发透视作家和文学文本,以审美感知作为连接创作与阅读两个主体之间的‘中介’,从而形成一种富于张力的叙述。”基于这种认识,他提出当代文学研究中的解释学循环,对任何文学史现象他都主张“从创作题材或探索方向的角度重新编码,从而使他们进入文学史发展的逻辑链条。”比如他论述“80年代以来文学的谱系化”,认为20世纪90年代文学被许多学者视为已进入“无名化”状态,但80年代文学也并非完全由“共名”支配,而是存在政治、文学、市场的三层变奏,只是因为知识分子话语在80年代有较大影响,便忽略了这一时期其实也存在着常态文学。因此他重新梳理了80年代文学的发展脉络,辨明其与90年代乃至新世纪的内在关联。
刘杨的艺术感知敏锐且挑剔。他反对简单运用某种理论套路来分析文学现象,总是力求深入到艺术的内在肌理去获得新的认知。他认为简单套用理论来分析文本中所谓的“问题”,很容易“将文学文本降解为一般性的文字材料”。尽管有些作家在评论界一直存在争议,刘杨并不轻率地介入这些论争。在讨论贾平凹、迟子建、梁鸿等作家作品时,他不仅充分肯定了他们的艺术成就,对他们作品中存在的问题也努力从艺术的角度开展深入扎实的批评。贾平凹笔下细节的丰赡往往令论者无从把捉,望洋兴叹,但刘杨经过耐心辨析后发现,“大量细节重复,无疑暴露出贾平凹的意识里存在着关于农村、农民的某些固有观念。这些观念第一次出场时读者无法察觉,但若附着在新的人物身上,就会致使写新人而用旧事。这也导致了贾平凹本想用丰富的细节冲淡写作的观念化,却因细节的不断重复而又陷入了观念化的窠臼”。这样评论贾平凹对细节的迷恋是否准确,还值得进一步讨论,但刘杨凸显贾平凹小说中可见的细节与似乎不可见的观念剪不断的联系,确实发人深省。
关于梁鸿的非虚构写作,刘杨审慎辨析其文本叙事逻辑而得出结论:“作者强势地、主观地介入叙事,将个人化的观念与情绪留给读者,加之急于表达结论的理论激情过于澎湃,往往会暴露观念的偏执与叙事逻辑的漏洞,乃至混乱。”非虚构写作是否也存在一种类似韦恩·布斯“小说修辞学”的问题?作者应该如何确立自己在非虚构叙事中的位置?这个问题似乎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刘杨对其学术研究有清醒认识,“文学批评就像西西弗神话,没有人能够将自己的观点固定在真理的巅峰上。而那些有价值的作品终将进入‘解释学循环’,被不断地阐释和解读。我所做的,只是贡献和分享我自己的阅读感受而已”。学术研究是一个需要比拼耐心而又挑战灵性的不断打磨乃至消磨的过程。刘杨不同阶段的论著在表达的精准和语言的锤炼上也存在一定差异。希望他永葆自我反省的精神,在文学阐释的无尽循环中沉潜含玩,常有所得。
(作者系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