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歌舞剧《西兰卡普》是围绕恩施地区土家族文化题材展开的一次全新创作,也是地方歌舞剧艺术领域的一次突破。土家族拥有800多万人口,主要聚居在湘鄂渝黔四省交会地带,其民族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谱写了光辉灿烂的篇章。《西兰卡普》虽是一个区域性的文化事件,却为各地文旅融合、观光性实景演出打造、地域性民族艺术创新,以及优秀传统文化美学精神的阐释等方面,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成功范例。讲好中国故事,是借助文化传播推动文化交流与文化旅游发展的重要方式。西兰卡普是土家族人民创造的一种民族民间织锦,在民间俗称“土花铺盖”。早在2006年,土家族西兰卡普织锦技艺就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西兰卡普在土家族民间久负盛名,是土家族民族文化标志性的代表。围绕西兰卡普,土家族民间传说衍生出众多解读性故事。
目前已搜集到的西兰卡普传说故事存在多种“版本”。其核心内容讲述的是土家少女西兰心灵手巧,能够织出世间最美的土锦花色。听闻白果树会在半夜寅卯时分绽放最美的花朵,西兰便偷偷前往后山观赏。因嫉妒而生嫌隙的嫂子向土司进谗,诬陷西兰每晚与人私会、伤风败俗。土司连夜跟踪,见西兰与白果树“倾诉”,一怒之下挥刀砍断白果树,西兰也因此含恨气绝。此后,人们为纪念西兰,便将土家织锦命名为“西兰卡普”。最早见诸记载的多种异文均呈现悲剧结局,而在民间,西兰被赋予民族美的化身的崇高地位,被视作民族美的创造者。通过西兰献身于美的创造这一叙事,西兰卡普所蕴含的美被人格化、唯美化、精神化,西兰崇高的美学精神也被注入民间各类美好的事物之中,使其更具人格美的光辉。此外,西兰卡普传说的异文也反映出不同时代的讲述变异,后续在民间还发现了以青年男女先悲后喜爱情为主题的大团圆版本。可以确定的是,这一故事的原型或文化核心在于歌颂女性的纯洁、赞美女性的美,以及褒扬女性对美的追求与创造。歌舞剧《西兰卡普》对这一题材进行了创造性开掘。全剧大胆塑造了西兰和卡普两位青年角色,通过二人相识、相爱、立誓、离散、重逢的情感起伏,将民间织锦进一步拟人化、人格化。以人物命运重新诠释西兰卡普,凭借情感打动观众,以人物承载织锦文化内涵。当全剧落幕,一匹巨大的西兰卡普横贯天地、绵延不绝,男女主角在铺天盖地的织锦中翩然起舞。这一画面既象征着爱情与美好事物的永恒,也展现出土家织锦在新时代的壮美华丽、绚烂夺目,更预示着土家民族的美学精神将与土家人民的美好生活携手迈向未来。
《西兰卡普》并不回避其作为旅游演出的属性,它的创作初衷便鲜明地体现出将舞台艺术创作与彰显本土文化精髓和奇观相结合的目的。该剧构建了一个崭新的“风物传说”叙事,引导观众以“物我合一”的视角去发现和感受当地山水间的风土人情及其蕴含的美学精神。值得肯定的是,在既定的人物命运与故事情节框架下,全剧通过丰富的细节、饱满的情绪与宏大的场面进行填充,在独舞、双人舞、女子群舞、男子群舞及男女群舞等情绪与情节反差极大的舞蹈编排中,八宝铜铃舞、茅古斯、肉连响、板凳龙、摆手舞等享誉八方的传统民间舞蹈轮番上演,精彩纷呈,并与各类原创现代舞蹈相得益彰。峡江纤夫号子、咚咚喹、男女对歌、众人合唱交织呈现,《龙船调》《六口茶》《哭嫁歌》《敬酒歌》等经典曲目也适时响起。音乐与舞蹈相互交融,传统与现代彼此映照,既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又充分展现出民间文化的地域特色。
音乐和舞蹈是歌舞剧的灵魂,也是表达全剧故事情节与人物情感的艺术语言。地域化、民族化、民间化的音乐舞蹈经创造性编排与化用,虽元素丰富却繁而有序、多而不杂。这些艺术形式在有限的演出时间内,以叙事简洁、情节明晰、节奏紧凑为特点,看似点到为止,实则充分展现了土家文化的艺术风貌。《西兰卡普》不仅是土家族音乐舞蹈的集大成之作,更是恩施民间文艺的精华荟萃,其中诸多文化原型具有独特的地域唯一性。这部歌舞剧通过文化呈现,客观上向观众发出文化召唤——循着审美的线索与指引,探寻民间文化的深邃魅力。这正是其作为旅游演出匠心独运之处。
土家族姑娘通常十二三岁起便坐在腰机式机床上学习织西兰卡普,十五六岁时大多已成为织锦能手,西兰卡普更是她们出嫁时的必备之物。在歌舞剧《西兰卡普》中,这种民间文化景象通过光影、影像、意象、象征、色彩、造型、置景、服装,以及服装走秀和超长巨锦等元素贯穿视觉空间,使舞台满台生辉。贯穿全剧的西兰卡普视觉元素,构成了西兰卡普织锦实际生成与现实存在的视觉叙事,呈现出其文化生命的发展历程。
该剧在新科技舞台技术的视觉赋能下,呈现出以往仅在实景空间、户外场地或山水环境中才能实现的空间开放、山水重叠、虚实相生的广阔艺术效果。虚拟空间、真实影像与鲜活的舞台形象相互“重组”,将小剧场转化为视觉宏阔、视像壮观、视野深远的艺术大空间。即便剧终时天幕上出现的恩施百姓生活纪实影像,也未让人产生违和之感,反而起到了沟通历史与现实、舞台与社会、艺术与生活的作用。
(作者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