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文学评论

新大众文艺:坚守与突围

□老 藤

赵树理说:“首都固然可爱,农村也是可爱的,假如要问二者相较哪方面更可爱,我以为这和问荷花与菊花哪个更可爱一样。”我们姑且把城市文学比作荷花,把乡土文学比作菊花,新大众文艺应该是百花同框绽放的文学新景观。

山药蛋派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实现了表现手法的创新,形成了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带着泥土芬芳的文学表达。进入新时代,中国社会发生了历史性巨变,文艺的生产、传播途径以及大众的审美取向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城市文学、网络文学、科幻文学等文学形式的凸起,让文学出现了内容多样化、互动性增强、受众被分流的现象。

新大众文艺包含着“破圈”“跨界”的突围性质。新大众文艺之新,新在生产主体是象牙塔的外溢,过去,创作主体主要是高居金字塔上层的作家、艺术家,而新大众文艺格局下,人人都可能是精神产品的生产者,由此带来内容、形式、传播方式的变化也就顺理成章。

当突围成为开辟文艺新天地必然选择的时候,就不得不思考文学的根据地在哪里?所谓守正创新要守的“正”又在哪里?新大众文艺无论怎么破圈、怎么跨界、怎么交互,都不能做流水中的浮萍,根须不能斩断。新的大众文学需要有自己的胎记,有时代的烙印。

赵树理等乡土文学作家形成的文学流派,是新大众文艺的重要根据地。随着城市生活竞争的加剧,很多人把自己的精神原乡和生活归宿重新向乡村迁移。乡土文学的通俗性,让它拥有顽强的生命力,我们从海量草根作者的短视频中,总是能发现乡土文学的影子。

新大众文艺号角的主旋律是时代精神的交响,是队伍壮大富有生机和活力的体现。传统作家、艺术家需要面对现实,紧贴地面飞翔。尤其在智能模型横空出世的当下,正确的选择就是接受它、消化它,以“万物皆备于我”的心态来驾驭它。

守正要守的是优良传统,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理念。一个民族的文学,首先应该立足自己的成长水土,老老实实做人民的学生,做生活的学生,做自然的学生。身段放得越低,境界就会越高。新大众文艺的根本在于大众,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就是不忘表现主体,不忘文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赵树理的话对我们仍然有启示:“农民需要什么,我就写什么。”那么在新大众文艺语境下是否可以这样说:新大众需要什么,我就写什么。

(作者系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辽宁省作协原主席)

2025-04-28 □老 藤 1 1 文艺报 content79040.html 1 新大众文艺:坚守与突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