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身于农家、在农村长大的赵树理,本来就“摸得着农民的底”,他并不满足于此,而是把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当作工作与写作的基本功和必修课。他摸索出获取创作素材的两个基本办法:“在群众中工作和在群众中生活”,并总结出“久则亲”“久则全”“久则通”“久则约”的12字箴言。书写农民,写给农民,是赵树理自觉自愿并坚定不移的创作追求和文学信念。
新中国成立初期,赵树理参与北京文联、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的组建工作,参与组织北京大众文艺创作研究会。他表示:“我们号称人民文艺工作者,很惭愧,因为人民并未接受我们的东西。”“虽然人民群众很需要新的文艺作品,我们也急于把我们的作品深入到群众中去,但两下接不上头,互相结合不起来。因此,我们感到有组织大众文艺会的必要。”赵树理还主持创办了《说说唱唱》《大众文艺通讯》等刊物,把许多精力投入到大众文艺的研究与推广之中。他的文学大众化的追求与理念,既包含了作家的“对象化”,也包含了写作的通俗化、文艺的普及化,其基本要义是为人民写作,为大众普及,使创作出来的文艺作品真正为人民所需要、所喜爱,并真正起到促人觉悟、激人奋进的积极作用。
赵树理谈到小说作品因要适应农民读者的阅读对象而采取的写法,“我写的东西,大部分是写给农村中识字的人读,并且想通过他们介绍给不识字的人听的”。他还提到要向民间文艺传统学习,以及小说写作中在“叙述和描写的关系”“从头说,接上去说”“用保留故事中的种种关节来吸引读者”“粗细问题”等五个方面的心得与体会。这些经验之谈,既清楚表明为什么需要“民族化”,又具体告诉人们怎样才能实现“民族化”。
赵树理以大众化理念和民族化风格为特征的文学追求,有着重要启示。他以农民为描写对象和服务对象的创作坐标,在“以人民为中心”和“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等方面,为文艺工作者提供了效仿的榜样与时代的标高。他的本土性文化立场、大众化审美情趣,民族化艺术气派,需要我们不遗余力地学习。
(作者系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名誉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