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版:民族文艺

歌舞弹唱里的丝路文化记忆

文明交汇催生丰富的民间文化

哈萨克族阿肯弹唱

一直以来,新疆给外界的印象就是沙漠、戈壁、雪山和草地,隋唐以降流传下来的诗歌也多是感叹西域的戈壁与沙漠,这些自然物象自然成为新疆最吸引人们目光的地方。但新疆不仅有着壮丽的自然风物,还有着多元的民族和丰富的文化。新疆的多民族、多宗教、多文化早为世人所知,这里早先的居民有塞人、汉人、乌孙、大月氏、丁零、匈奴、羌人等,他们曾活跃于帕米尔高原、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和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各个绿洲。新疆还是丝绸之路的重要地带,往来东西方的人们经过这里,留下了无数的传奇和故事,这使得新疆成为著名的文明交汇地。

目前,新疆仍然保留着由各族群众自然维系的多元原生态民间文艺活动,构成了中国西部异彩纷呈的民间文艺画卷。丰厚的民间资源正如浩瀚无际的宇宙,常常令人感叹其丰富与宏盛。当我终于回归文化现场,和同事们开始长年行走在天山南北时,那些深藏在广阔民间里即将消失的文化资源常常让我喟叹不已。这些先人传递下来的薪火是断不能灭的,它是温暖和滋养我们精神的灯火。我们所能做的,就是从象牙塔中走出来,把这些民间文艺一一记录下来。

由于职业关系,我经常往返于民间大地,与农民、牧民和民间艺人多有交流,深感于民间的卧虎藏龙和别有洞天。在如此炫目的民间文化面前,或许我们可以放慢脚步,充分享受“慢”的美学,让身心更加放松,让思想更加开阔,对天山南北的地域传奇和气质多一份了解和认知。

高原、绿洲、草原与艺术的风格

以地理单元的概念划分新疆艺术,可以将其分为高原艺术、绿洲艺术、草原艺术三类。

叙事长诗是高原艺术的代表,在阿尔泰语系里的突厥语族中,叙事长诗被称为“达斯坦”,它主要流行于维吾尔族、哈萨克族、蒙古族和柯尔克孜族等民族中。《玛纳斯》是歌唱的史诗,经过柯尔克孜族优秀歌手们世世代代的琢磨,融入了全民族的智慧。这些作为“玛纳斯奇”的歌手或是家传或是由师傅传授。演唱《玛纳斯》时,在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时间里,歌手可以自如地即兴发挥。民间至今还将《玛纳斯》手抄本视为宝贝,用绵羊皮装订,当作传家宝来珍藏。即使是在当代,《玛纳斯》的感召力依然存在。

在哈萨克族群众的日常生活中,阿肯弹唱既是一种娱乐方式,为聚会增添喜庆、欢乐的气氛,也是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形式。有句话说,“汉族把历史写在了书中,哈萨克族把历史写在了阿肯的嘴上”。的确,哈萨克族在各种题材的叙事长诗中记录本民族的历史、文化、风俗、礼仪等。两种文化样式在这里成为一种有趣的对比。

“龟兹乐”是古代库车地区的绿洲音乐的代表,它带给了中原地区以辉煌的想象,这是古代西域的光荣,也是绿洲的光荣。还有那些存续在天山南北、昆仑山脚、阿尔泰山腹中的民间手工技艺,记录了农耕、游牧的生活剪影。至今,这些技艺还在薪火相传,保留着古老的记忆,成为我们寻找先民生活的蛛丝马迹。

维吾尔族的木卡姆也是关于绿洲的传奇,它是维吾尔群众生活中的“必需品”和“营养品”,任何一个场景,都可以飘出木卡姆:大街小巷、茶馆饭店、村镇集市……任意一个小巴郎(孩子)都可以翩翩起舞。木卡姆中的歌、舞、器乐遵循了汉唐时期西域大曲的文化传统,以“散、慢、中、快、散”的结构模式和“深沉、优美、热烈、深沉”的情绪变化模式强烈暗示着这种血源的继承,直至现在,文化交融的血脉依旧流淌在木卡姆的内蕴里。

维吾尔族麦西热甫至今还可以看到的两种演出方式依然令人惊叹不已:一种是用维汉两种语言一齐演唱,一种是完全用汉语意译的演唱。许多年纪大的维吾尔族老人都会唱这样一首歌:“昔克牙甫——门关上,契拉克央朵——灯点上,克格孜沙浪——毡铺上,牙单朵翁——铺盖上。”一句维语,一句汉语,很有意思。问他们是什么意思,却茫然不知,只说是祖先传下来的。另外就是整首歌曲都是用汉语唱,那首闻名遐迩的《哪里来的骆驼客》就是以这样的方式演唱的:“哪里来的骆驼客/吐鲁番来的骆驼/骆驼跑前驮的啥/花椒胡椒姜皮子/花椒胡椒啥价钱/三两三钱三分半/有钱的老爷炕上坐/没钱的老爷地上坐。”《哪里来的骆驼客》是麦西热甫中很重要的一首歌曲,至今传唱不息,是哈密独有的瑰宝。这也透露出哈密汉族、维吾尔族两种文化的有机融合。汉唐直至明清时期,走西口的山西商人以及陕西和甘肃的商人都取道哈密做生意,来来往往,川流不息,关内的文化气息自然就融入进来了。哈密木卡姆散序中飘扬着秦腔和眉户戏的味道与气韵,和谐、自然,不露声色,完全融为了一体。地域文化的厚重在哈密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多种文化的交融把哈密盆地的文化因子激活,成为新疆民族文化交流史上一道壮美景观。

草原文化的特征与此地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有着直接的联系。由于四季游牧,部落群居和散居很难像农耕民族定居那样处于稳定状态,而更多地处于流动状态。游牧是草原文化的一大表征,这种流动也决定了文化的流动。另外,草原的气候造就了人们对四季的敏感性,所以草原文化就表现得更为感性和质朴。从游牧文化的角度看,在游牧生活和生产中,牧民们顽强保持了古老的民歌、史诗、舞蹈以及古老的手工技艺等传统,形成了灿烂的游牧文化符号,和中原农耕文明共同构成了辉煌的中华文明,显示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巨大魅力。

生生不息,薪火相传

少数民族的传统技艺深刻反映了从古代西域到今日新疆大地上的民族记忆和沉淀,具有独特的人文价值。对这些濒危的传统技艺实施保护,对传承人实行各种方式的帮扶,做好文本、影像记录,对于保护传统手工技艺具有重要意义。

在新疆,文化的多样性组成了丰富的色彩,为人类文明增添了无限的魅力。它的生生不息、薪火相传让我们永远成为这些色彩的享受者和持有者,而我们的责任就是让这些美的色彩和我们的子孙后代继续相伴相依,成为他们心灵的依靠、精神的财富。作为我们生活的这一方热土,新疆美得深沉;作为我们栖息的这一块沃土,新疆美得热烈。

□黄适远

2025-05-14 文明交汇催生丰富的民间文化 1 1 文艺报 content79244.html 1 歌舞弹唱里的丝路文化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