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版:新力量

在文字中回望故乡

——谈林为攀的小说创作

■肖千超

我十年前认识了林为攀,后来在鲁迅文学院又碰上了。他写书的速度不慢,差不多一年一本,常在各大文学杂志上露面。这几年,他的创作又持续发力,其作品更加注重情感的内敛与细节的打磨,具体到他最新出版的《搭萨》,则呈现出平凡生活的新滋味。

林为攀在文学作品中回望故乡,可他的故乡不仅是地图上的一个坐标,而是精神原乡。他的作品像一面镜子,清清楚楚地映出上杭县古楼村的山山水水,也悄悄透出他内心的迷雾和念想。从《驯小说的人》到《偶合家庭》,再到最新的《搭萨》,他一直在故事里重塑属于他的“上杭县”。读他的作品,你能看到一种回望,那是对故乡的深情凝视,也是他在漂泊中摸索自己是谁、属于哪里的过程。对他来说,故乡必然不会是地图上那个死板的标记,而是被回忆、感情和想象反复打磨出来的地方。因此,在他的文字中,虽有一种长途跋涉后返乡的些许疲惫,却又藏不住那份回到故乡亲切。

在《驯小说的人》里,传统和现代在人物命运里撞出火花。《万物春生》更深一层,看向自然和社会夹缝里生命的倔强和脆弱。到了《搭萨》,他的笔锋又变了味,转向了那些更细微、更日常的乡村生活片段。他用一种近乎平静的笔调,把目光投向村子里那些不起眼却充满生命力的细节,重新勾勒出故乡的模样,也让自己与这片土地的关系变得更真实、更贴近。小说集《搭萨》里的故事没有大起大落的戏剧冲突,也没有宏大的时代背景,它更像是一本日记,记录着古楼村里那些琐碎却耐人寻味的日常。林为攀在《玲珑七窍心》里写傀儡戏,写老师傅怎么教徒弟、松姑为什么告别家乡;在同名小说《搭萨》里写到黄泥路,黄泥路上朴实父亲的两只脚与电线上的三只燕子构成了“兴”字,兴旺了一个贫苦人家。这些“鸟毛蒜皮”的事儿,在他笔下有了温度。又比如《沙漏》写了一个老木匠,守着祖传的手艺修补破旧的家具,那些桌椅板凳上刻满了岁月的痕迹,他修的不仅是物件,更像是修补村里人共同的记忆。林为攀没急着给这些故事套上什么深刻的哲理,而是让它们自然流淌,静静地散发出生活的气息。这一切让人感觉林为攀不再像以前那样急着“拯救”故乡,也不再用满满的怀旧情绪把过去锁在记忆里。他好像开始用一种更放松、更坦然的心态,去面对故乡的变迁。

《搭萨》更像是一场轻声细语的聊天,林为攀在跟故乡聊天,也跟自己聊天。他不再纠结于故乡跟外面的世界有多大的冲突,而是把目光转向那些不起眼的小事:一棵树、一顿饭、一次闲聊等细节是怎么撑起一个家,一个村,一个人的一生。

林为攀的写作有种特别的张力,他在都市里找灵感,又总在上杭县的泥土里扎根。他写那些在时代变迁里挣扎的小人物,那些被生活压得喘不过气却仍有喜怒哀乐的灵魂,既是故乡的影子,也是人性的写照。他用文字勾勒人物,让他们在故乡的背景下浮现,又在读者眼前慢慢淡去。这种沉稳,就是他作品的力量所在。故乡在他手里,既是记忆里的乐园,也是眼前的困境;既是心里的归处,也是漂泊的起点。这种复杂的情感让他的书写不只是讲述一个地方,而是升华为对人生的深思。他的“上杭县”不只是他一个人的故乡,也是每个在现代洪流里漂泊的人的心灵归属地。

当然,林为攀有时候会钻得太深,细节往往堆得过多,故事节奏也会受到干扰,不过这些小问题盖不住他作品的光芒。他的文字有种沉甸甸的真诚,那是对文学的敬意,也是对故乡的问候。在他的小说中,读者能跟着他一起感受故乡的温暖和力量,体会漂泊中寻找归属的那份执着。也许这就是文学的魅力吧,在字里行间找到共鸣,找到那个总在路上的故乡,也找到那个不熟悉的自己。

(作者系吉林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

2025-05-23 ——谈林为攀的小说创作 1 1 文艺报 content79375.html 1 在文字中回望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