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版:网络文艺

民俗与悬疑交织下的人性审视

——评陆春吾的《下神》

《下神》,陆春吾著,发表于豆瓣阅读

□程天翔

随着网络阅读的多元化发展,悬疑推理日益成为网络文学的重要类型。得益于影视改编的带动,警察刑侦故事、悬疑犯罪小说与“社会派”推理小说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陆春吾是豆瓣阅读的人气作者,其创作有别于传统悬疑小说对案件解谜的单一追求,采取“去中心化”的多线叙事策略,注重挖掘人物命运与社会现实的关联,具有很强的现实主义底色。其代表作《一生悬命》开篇即以主人公被诬陷为杀人犯的荒诞情节切入,通过多重视角切换和时空交错的叙事,层层揭示小人物的生存困境与道德挣扎。另一部作品《迷人的金子》从一场烟花厂的爆炸开始,采用插叙手法,让看似不相干的人产生交集,人物关系不断反转,形成阶段性的一个个小高潮,既保留了悬疑的紧张感,又以黑色幽默消解沉重主题,重构了悬疑类网络小说范式。

《下神》是陆春吾2024年的悬疑新作,将悬疑灵异、民俗文化、海岛风情、女性复仇等元素熔于一炉,在网络上引起广泛关注,并成为影视改编的热门IP。

灵异景观下的民俗文化。这部小说的一大亮点,在于将闽南民俗与犯罪故事的有机融合。“送王船”“悬丝傀儡戏”等民俗活动,不仅仅是地方民俗的展示,更是成为推动情节发展、渲染地域文化、营造惊悚氛围的关键要素。小说中的女岛作为一座封闭的“异托邦”,既是物理层面的犯罪现场,也是心理层面的审判场域——当绑匪们踏上这座被祭祀仪式笼罩的孤岛,他们实质上进入了被民俗信仰所规训的道德法庭。燃烧的纸船载着往生者的执念,与高鹏、赵家兄弟、王文龙等人回忆中的灭门惨案形成互文。悬丝木偶的意象则更具深意:当诡异的木偶反复出现时,凶徒们如同被命运丝线操纵的傀儡,暗示着他们的罪行早已被编织入因果轮回的罗网。这种“宿命感”的创作手法接近马尔克斯的《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但陆春吾的书写更具东方神秘主义色彩,也赋予了悬疑故事独特的灵魂。

多线交织的悬念迷宫。《下神》有两条故事线。一条线是高鹏等人在女岛绑架富二代宋哲的惊险经历。宋哲和王文龙的离奇失踪,导致绑匪之间相互猜忌,悬念不断叠加,让真相陷入重重迷雾中。另一条线则聚焦于陈巧红的复仇之路,在失去亲人的巨大痛苦中,她精心在荒岛布下陷阱,每一步都充满了算计与决心。这一过程既是对司法失能的控诉,也是“以暴制暴”伦理悖论的呈现。小说明显借鉴了东野圭吾《白夜行》的叙事策略,在故事主线以外设置诸多回忆暗线,随着情节推进,各个人物的“不堪”过往逐一浮出水面,既拓展了故事的广度和深度,也让故事始终充满张力,促使读者保持高度的紧张感和好奇心,沉浸在作者构建的悬疑迷宫之中。

复杂人性的多面呈现。在陆春吾的作品中,悬疑仅仅是一个外壳,内在指向对人性、道德和命运的深刻思考。《下神》中,高鹏的阴鸷贪婪,赵家兄弟的暴戾蛮横,王文龙挣扎于善恶之间,他们各自有着不同的性格特点和犯罪动机。在孤岛的危机中,人性的弱点和丑恶被无限放大。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刻画,展现了人性在利益、恐惧和道德面前的挣扎与抉择。陈巧红这个人物容易让人联想到昆汀·塔伦蒂诺的电影《杀死比尔》。电影中的女主和陈巧红一样,因为恶徒的罪行失去了丈夫和未出生的孩子。两位女性都是在经历重大创伤后觉醒,走上血腥复仇之路,在与男性势力的对抗中不落下风,是对男权主导秩序的挑战,彰显了女性的主体意识和反抗精神。

《下神》虽然具备良好的文学质感和改编潜质,但因其在网络上以“日更”的形式发表,文本上仍有不小改进空间。首先是故事演进的断裂感。小说中的回忆篇章颇多,频繁的插叙削弱了故事的连贯性和吸引力,也使小说的悬疑张力在时空跳转中不断被消解。个别情节设置,比如警察卧底这部分的交代不是特别清晰,番外篇虽然做了一些补充,但并没有提升故事的完整性。其次,作为悬疑小说,《下神》虽有诸多神秘氛围和悬念渲染,但并未构建合理的推理链条,案件真相的揭示略显突兀,读者难以深入参与解谜过程,悬疑感没有充分转化为阅读的满足感。再次,作者对高鹏、赵家兄弟等恶人的描写太像影视剧中的形象,失之于脸谱化,缺乏对人格复杂面的呈现。女警何宜君的存在感也较弱,对主线故事发展没有起到关键的推动作用。

总而言之,陆春吾的《下神》文笔华丽、叙事缜密、工于架构,其创造性地将闽南民俗与悬疑解密相融合,让濒临消逝的传统文化在当代叙事中重获新生——这或许是《下神》带给我们的珍贵启示:震撼人心的谜底,永远深埋在文明的血脉之中。

(作者系中国作协网络文学中心综合处处长)

2025-06-06 ——评陆春吾的《下神》 1 1 文艺报 content79543.html 1 民俗与悬疑交织下的人性审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