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昕平
顾鹰是一位极为细腻的生活观察者,在细微之中,捕捉情绪情感的丝絮,同时贴近孩子们所身处的生活,集中表现为家庭生活与校园生活,比如《狗先生》《爸爸不搬家》都是写家庭亲情的作品。《狗先生》是一个身体灵魂互换的故事,讲述割舍不断的亲情,同时换个视角看待对待孩子的问题。《爸爸不搬家》以一个小女孩的视角,一点点感知她完全不能理解的“离婚”,写出了孩子被异样环境唤醒的先天的敏感,写出了貌似再正常不过的生活中细微的刺痛感。这使得顾鹰的短篇童话非常有特色。她的童话灵感不是来自幻想的游走,而是来源于生活的触发。这种生活触发的表达,常常富有哲思。比如《阁楼上的熊皮外套》中纠结于善意的谎言的小兔子,《妈妈曾经变成一只鸟》中描绘出被琐事掩盖的、每个人心底的浪漫,也探讨了生活中的舍与得。
“彩云街精灵童话”系列同样延续了顾鹰一以贯之的现实关怀与人文思索。以幻想为翼,从更高的层面,找到一种俯视现实、穿透现实的视野。从儿童的认知心理发展规律来讲,儿童认知行为处于感知运动阶段和前运算阶段时,幻想类儿童文学作品是最适合幼儿期与儿童期儿童思维发展水平与心智发展需要的,但与此同时,幻想类儿童文学作品同样需要一种现实主义的人生认识与表达,幻想文学能够打动人的本源,不是幻想如何天马行空甚至匪夷所思,而是以幻想的手法,帮助我们放大或显微,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表达和交流。
“彩云街精灵童话”系列假想了一个故事场域——彩云街。这是一个人类世界与精灵世界交界的地方。这样的设计让人类生活与精灵魔法达成逻辑自洽。从故事的第一层次看,作品的“心引力”首先来自于以童话达成儿童愿望的满足:《精灵出租屋》中,写童话的土圭垚,没了灵感。去租灵感精灵,租金是写一个人类不再害怕精灵的童话。《精灵旅行社》中,精灵向导可以将人带到一切想去的地方,于是有了各种神奇的诉求和去处。阿蓝奶奶回到了“从前”,小男孩去到了爸爸的歌声里。《精灵宠物店》中,养不活宠物又渴望宠物的小隽,是儿童中的典型态。《精灵百货店》里的西西,最大的烦恼是有个优秀的姐姐。这都是孩子们心中最容易郁结的、有代表性的问题。
从故事的第二层次看,则是作家在暖心地引导儿童读者体察社会、感知父母,习得作为社会性的人如何交流。《精灵宠物店》中极度淘气的精灵宠物“闹闹”,就像成长中淘气的孩子;小远领养的精灵宠物则让他懂了什么是“玻璃心”;叶子领养了一颗蛋,等待它破壳的过程中,叶子从各种对它的想象,到最终只祈福它健康快乐就好。领养宠物的过程仿佛一次父母与子女的换位,体会到了爸爸妈妈充满爱心的包容,各种意义的陪伴。这些作品成为一个成人与儿童沟通的桥梁。书写了很多儿童不曾想到的、属于爸爸妈妈的烦恼,也引导孩子们体察了成人的责任、压力和烦恼。
故事的内在逻辑层面,则是哲思的传达。《精灵宠物店》中,小隽领养的精灵宠物小狗闹闹,不吃人类食物,只靠爱心喂养。它的内在逻辑是“你给它什么,它就回馈你什么”。足够的爱心获得能量,才会显形,拥有了形体,就能永远留在主人身边。《精灵出租屋》中,有个“吃烦恼精灵”,作家写到它的“副作用”是摆脱了当下的烦恼,可能会酝酿未来的烦恼,还要靠自己努力化解。《精灵出租屋》还有一个阿抠租用“搬运精灵”的故事,想去富豪家里搬运人家的财宝。下达的指令是他们家“最贵重的宝贝”,结果搬来的是一张发黄的照片。阿抠陷入深思,再让搬运精灵去的不是有钱人家,而是穷人家,他想知道他们最贵重的宝贝又会是什么,结果搬运精灵搬回来的是爱、互助、鼓励。认识到了比钱更重要的东西有很多,净化了心灵,变成了有爱心的、爱帮助大家的人,大家也记起了他的名字——许明亮。《精灵博物馆》的神秘的馆长阿木,行走在夜色里,收集各种曾经被人们丢弃的东西——一些曾经被认为无用甚至是弱点的东西或品质,向这个世界重新展示被忽略的风景。有人之后又来到这里,寻回了它们。《精灵书店》中,一段店长与小莫的关于“书”与“读者”的谈话是作家的代言,触及了文学创作、文学阅读的真正意义与价值。这些故事无不在引导读者重新思索人生与选择。
“彩云街精灵童话”系列不仅是意在放飞想象,而是非常“走心”的创作,是一位文学形式的诤友,是以想象的方式深入内心与灵魂,书写疗愈心灵的童话,就像《精灵百货店》店门口的广告牌:“为你热爱的人间注入一丝光与暖”。
(作者系太原师范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