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版:经典

书画创作与保护修复漫谈

□封晓曌

《黄慕尧牡丹图立轴》修复现场

装裱后的马识途书法作品《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在中国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瑰宝中,书画艺术以其独特的魅力绽放着璀璨的光芒,令无数文人墨客为之倾倒。其创作形式各具特色,条幅、楹联、中堂、斗方、条屏、扇面、册页、手卷等,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内涵。中国现代文学馆藏有众多名人名家的书画作品,它们均来自于作家及其家属的慷慨捐赠。这些书画作品大都由作家或画家间相互赠予,如郭沫若、茅盾、老舍、冰心等人互赠的书法作品,彰显作家间深厚的友谊。一些书画创作源于作家与艺术家的跨界交往,比如著名的《蛙声十里出山泉》,就是老舍以清代诗人查慎行诗句“蛙声十里出山泉”为题,请齐白石作的画。齐白石别出心裁地用浓墨在纸的两侧画出一个山涧,再画以六只活泼的小蝌蚪顺着湍急的山泉而下,展现出“以形写声”的意境。这幅画是作家与画家共同创作的一个典范。结合馆藏字画的实际情况,中国现代文学馆每年都选取一些书画作品进行展示。按照工作安排,我于2013年跟随首都博物馆字画修复师楼朋竹老师开始学习字画装裱与修复。学习完成后,近年逐步开展对馆藏字画的修复保护工作。

书画创作是中国传统艺术的精粹,既需要扎实的技法功底,又需有艺术感悟力与文化内涵。中国传统绘画最显著的特点是以墨线为基础,画家不仅用墨线来表现一切物象的轮廓、明暗、质感,而且还用它来揭示物象的内在精神和画家的思想感情。因此国画的线条具有一定的独立美学价值。南齐谢赫在《画品》中以“六法”作为衡量绘画成败高下的标准,并把“骨法用笔”放在“六法”的第二位。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说:“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清代画家石涛,提出“一画论”的观点:“一画者,众有之本,万象之根。”

在与书画爱好者的日常接触中,我发现他们在创作中经常碰到一些问题。为帮助他们在书画创作时尽量避开一些误区,我将从材料与工具、书画创作构图与技法、创作理念、创作状态等方面提供参考经验。

对于材料和工具的选取来说,第一步工作是准备纸张。中国书画创作以宣纸为主,宣纸按加工工艺划分,可分为三大类:第一类为生宣。未经明矾胶处理过,其吸水性较强而墨色易晕染,层次感丰富,适用于写意画、行书、草书。第二类为熟宣。经明矾胶处理过,由于其纸质较硬致使吸水性较弱而不洇墨,适用于工笔画、重彩画、楷书、篆书。第三类为半生熟宣。明矾胶处理较轻,吸水性介于生宣熟宣之间,适用于小写意画、书法(需带一定墨韵又规整的书体),适宜初学者。宣纸按原料与工艺划分,又可以分为净皮、棉料、罗纹等。宣纸类型的选用可遵循以下方法:根据书画创作风格选择不同的纸张,如写意类可选生宣净皮,能发挥水墨韵味,工细类可选熟宣棉料,以确保细节清晰。根据作品尺寸大小确定原料,如大幅作品可选特种净皮,小幅可用棉料。根据墨色效果选择用纸,如追求“五色墨”变化,以生宣为佳。也可以根据个人用笔习惯选纸,如用笔较快者可选生宣,慢者或需多次渲染者以熟宣为宜。在不同种类的宣纸上进行书画创作前,可先用纸张边角试墨试纸,查看墨在不同宣纸的渗化速度与晕染效果。我们尽量选用存放三年以上的宣纸,因其已褪去火气。之后对纸张进行方裁,常用宣纸以四尺整张为主,创作书画时需根据作品内容与风格方裁宣纸。如不进行方裁便进行书画创作,也需尽量留白,方便在装裱时方裁纸张。

第二步是选用墨。墨是中国传统书写工具之一,不仅具有使用价值还有重要的艺术价值。中国墨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种是固体墨(传统墨锭),以松烟、油烟等为主,加入胶、香料等制成;另一种是液体墨(现代墨汁),以工业炭黑加合成胶为主制成。在书画创作时,需根据不同的书画形式选用不同的墨。书法类作品,比较注重墨色饱满和流动性,尽量以固体墨为主。绘画类作品,写意画可选用松烟墨或淡墨汁。工笔画可选用油烟墨或胶质重的墨汁。宿墨需谨慎使用。

第三步是选用毛笔。毛笔按笔头材质分为羊毫、狼毫、兼毫。羊豪质地柔软,吸墨饱满,适用于书法中的篆书、隶书、行草,和国画中的渲染、泼墨、写意山水,但弹性较弱,不宜控制。狼毫弹性强,笔锋锐利,蓄墨适中,适用于楷书、行书,工笔花鸟,其成本高,常有掺假。兼毫由羊毫与狼毫混制而成,兼具弹性和蓄墨性,适用于大多数书画创作。毛笔也可按笔头尺寸进行细分,小楷笔多用于蝇头小楷、工笔画;中楷笔为通用型笔;大楷笔适用于创作大字或国画中的树干、山石等;斗笔与提笔多用于巨幅作品。

构图是书画创作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它关系到一幅作品内容与画面效果的表现、思想的表达,以及带给观者的感受等。创作者不仅要向前人学习构图,了解、掌握其基本规律,还要反复推敲,守正创新,使作品别具一格。可以在正式落笔之前多画一些草稿,只要画出大概的经营位置即可,如画得太细反而限制了笔墨的自由发挥。构图方面容易出现的问题有:构图失衡,画面过“满”或过“空”,留白不当导致压抑或空洞,可遵循“疏可走马,密不透风”原则解决该问题。主次不分,画面焦点模糊,如山水画中群山无主峰,花鸟画中枝叶喧宾夺主。色彩滥用,传统水墨画以墨为主,色为辅,过度使用鲜艳颜料易失雅致。写意画中色彩与水墨融合不当,导致“色墨相碍”(如朱砂与墨色冲突)。在书法技法层面需注意避免用笔“浮、滑、僵、弱”,线条轻浮无骨力,运笔过快失去节奏,僵硬无弹性,或软弱无力;新笔未开锋直接使用,或清洗不净导致笔毛分叉。小笔画大画易失气势,大笔勾细线难达精准(如画人物衣纹需狼毫,渲染背景可用羊毫)。用墨要注意避免“死墨”(墨色无层次)或“脏墨”(墨色浑浊)。

创作理念有以下要注意的误区:重形轻神。过度追求形似而忽略意境。模仿名家风格时陷入“泥古不化”,丧失个人表达。急于求成。未掌握基础便追求“大写意”,导致笔墨混乱。忽略临摹的重要性,直接创作易流于肤浅。忽视文化内涵。题跋内容与画面意境脱节,或诗词用典不当。钤印随意。印章内容(如闲章)、位置、大小与画面不协调。作者创作时要忌心态浮躁,情绪激烈时创作草书易失控,悲愤过度则线条易“燥”,也不必过于理性拘谨。

“三分画,七分裱。”创作使艺术诞生,保护使书画作品的生命延续。书画作品的家庭保护需兼顾“防”(环境控制)与“养”(定期维护)。书画作品如近期不进行装裱,可以将其展开,用普通宣纸包裹卷起来收藏,卷后的书画作品可以放在樟木箱或画桶中。为了方便查找,可制作标签记录书画名称,这样减少展开画卷频次,有利于书画作品保护。尽量不要将作品折叠后放入信封保存。已装裱的书画作品,如不悬挂或置于镜框内展出,可收卷收藏。收卷卷轴或镜片时,不宜过紧,也不宜过松。书画作品装裱时,尽量选择手工托裱画心的方式,对于较为珍贵的书画作品尤是。

如果遇到书画作品损伤,如画心有断裂,可尽量将脱落处保留,在修复时可以补足。建议尽量不要用胶带进行修补。如书画作品遇到较严重的折痕、断裂、虫蛀等情况,不宜继续悬挂,可进行必要的修复。价值较高作品,宜委托安全可靠的专业机构进行修复。

装裱为挂轴样式的作品,长时间悬挂后易积存灰尘,尽量不要用湿布擦拭,可用鸡毛掸拂去浮尘。每年春秋季,将平时不悬挂的字画作品拿出来挂一挂,“晒画”时尽量避免阳光直射和对流风直吹。南方在梅雨季节最好将书画作品收置于干燥处保存。如发现出现霉点情况,可用软毛刷轻扫,严重时需专业修复,尽量不要用水或酒精自行处理。

马识途的书法作品《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和黄慕尧赠给周明的画作《黄慕尧牡丹图立轴》是两件代表性的修复作品。《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长80厘米,宽47厘米,内容是“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落款“二〇一八年七月,百〇四岁叟马识途”,铭章为“百岁叟印、马识途”,画面布局为左右各四字。由于该作品长时间折叠存放保存,有较严重折痕,并且中间折痕处裂口破损。托裱这幅作品的画心有以下步骤:在裱画台上展开作品,背面喷洒清水后用软毛刷展开折痕处,将破损处用针锥挑开并按纹理补上,刷浆糊上命纸,用棕刷刷实后上墙绷直。下墙后进行方裁,由于画作左侧留白有限,所以在方裁时以右侧为主。完成后原折痕印记平整无痕,破损处修补完好。

《黄慕尧牡丹图立轴》原作长5尺,宽2尺,画心长3尺,宽1尺6寸。由于意外受损,周明先生找我修复。画作内容为“春来谁作韶华主,总领群芳”,画上的文字有“刘佳摘句八十叟锦波题”“黄慕尧画”“周明同志雅正”,铭章为“锦波”“黄”“慕尧”。我展开立轴后发现画作受损情况较为严重,裱件上天杆部分有裂口,画心落款处有较明显折痕,右下方有两处严重断口,最长一处断裂部分接近画心二分之一处,且用透明胶带粘补,同时有部分破损处已遗失,画作下方裂口。左侧裱件缺失。按周明先生要求,原作裱件不要,修补后新裱。修复流程为,裁去四边裱件,用吹风机吹热画心破损处原来粘的透明胶带,再慢慢掲下。因画心无霉斑及明显污渍,所以固定破损处后对画心进行简单清洗,再揭裱覆背纸及命纸。根据画作实际情况看,不需要染纸托裱画心,重新上命纸及助条后上墙。下墙后方裁画心取正,将其置于拷贝台上,在折痕、断口处用折条处理,再对缺失部分修补。由于缺失部分不涉及色彩描绘,故不用进行补笔。修补完成后进行镶画,装天地杆,仍采用一色裱立轴形式,装裱完成后总长仍保持长5尺,宽2尺。

裱画师也需要充分了解书画创作的各个环节,揣摩作者的创作意图。修复中的补笔环节,并不是简简单单地补上缺损的地方,而是要体悟作品的意境,感受作者创作时的状态,观察笔锋的力度与走势、用墨的习惯等等。所以装裱在书画创作和保存中具有重要作用,毕竟不遇良工,宁存故物。

(作者系中国现代文学馆保管阅览部职员)

2025-06-23 □封晓曌 1 1 文艺报 content79760.html 1 书画创作与保护修复漫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