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文学评论

为工农兵创作,让人民大众成为文艺的主人

《梦珂》《莎菲女士的日记》《水》《我在霞村的时候》《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丁玲留下的近三百万字著作,是中国文学的宝贵财富。她呼唤“有情”的文学,希望写出“永远印在人心上”的书,在当下仍然具有启示意义。丁玲从上海走上革命道路,以“纤笔一枝”堪比“三千毛瑟精兵”。她于1936年11月到达陕北,是最早到达延安地区的左翼进步作家之一。全面抗战爆发以后,她以新的文体创作响应“救亡图存”的战时需要,开启了“昨日文小姐,今日武将军”的创作转向。她的报告文学以描写工农兵生活的内容拓展了报告文学在战时背景下的表现容量,真正站在群众的视角书写边区人民的故事,实现了文学创作从内容到形式向工农兵靠拢的转变。而她与西北战地服务团的文艺实践,改良民间文艺形式,真正贴近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和情感需要,向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提供了革命时代的中国经验。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重读丁玲战时的文艺创作和文化活动,能够启示和鼓舞当代作家深入思考如何坚持“扎根人民、扎根生活”的理念,如何使人民大众真正成为文艺的主人。 ——编 者

2025-07-04 1 1 文艺报 content79903.html 1 为工农兵创作,让人民大众成为文艺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