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世界文坛

“杰拉德不喜欢别人谈论他”

□曹丹红

《辞格I》《辞格II》《辞格III》

杰拉德·热奈特

《转喻》中法文版

2018年5月11日,法国著名文学批评家杰拉德·热奈特与世长辞,享年88岁。

热奈特1930年出生于巴黎一个纺织工人家庭,自小成绩优异。1951年他考入象征法国学术圣殿的巴黎高等师范学院,1954年以第三名的成绩获得高中文学教师执教资格。1954至1963年,热奈特先后在亚眠市和勒芒市两地的中学教授巴黎高师预科班文学课程。1963至1967年,热奈特来到巴黎索邦大学,担任法国文学教授玛丽-让娜·杜里的助教,杜里也是热奈特的博士论文导师,1972年,在杜里教授指导下,热奈特以已出版的前三部《辞格》申请国家博士学位并通过了答辩。在此期间,热奈特在巴特引荐下,于1967年至高等研究实践学院第六部社会科学部任副教授。1975年,第六部独立出来,成为法国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热奈特至新成立的社会科学高研院任博导,在此一直工作到1994年退休。其间,他与托多罗夫等人一起,于1985年在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创立了艺术与语言研究中心,该中心至今仍是法国文学艺术及跨学科研究的重要阵地。

热奈特逝世后,世界各地的文学研究者纷纷表示震惊与惋惜,有人甚至用“掌门仙逝”这个词来表达他的离世给学界带来的损失。尽管深居简出、平易近人的热奈特本人生前必定不喜欢“掌门”这种带点江湖气和权力色彩的字眼儿,但将这一称谓安在他头上也并非不合适,因为在他及几位同仁的努力下,诗学得以在法国复兴,现代叙事学得以在法国乃至全世界确立,并成为文学研究的一种显学。

从诗学来说,1970年,热奈特与托多罗夫、西克苏一起创办《诗学》杂志,又与托多罗夫一起,在瑟伊出版社支持下主编“诗学”丛书。杂志与丛书的创立应和了1960年代就已在法国出现的“新批评”、“原样派”的主张,并与后者一起,掀起了文学形式研究的热潮,促成了诗学在法国的复兴。1970年代末热奈特离开了《诗学》杂志编委会,但他始终没有放弃“诗学”丛书,在托多罗夫不再参与丛书策划编辑工作后,独自一人担任丛书主编,近50年来为诗学研究者坚守阵地。因为热奈特的坚持,即使在1960-1970年代的诗学热过去后,“诗学”丛书仍保持着稳定的出版节奏,为诗学研究者献上了一部部经典之作。

而他对叙事学的贡献更大,他的《辞格I》(1966)、《辞格II》(1969)、《辞格III》(1972)、《新叙事话语》(1983)等著作,包括他在《交流》杂志发表的《叙事的边界》(1966)等文章,对现代叙事学的创立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在收录于《辞格III》的《叙事话语》中,他提出的叙事文研究方法与术语为无数学人提供了文学研究的新途径。即便近些年有学者将热奈特式叙事学称为“经典叙事学”,并意在以“后经典叙事学”超越“经典叙事学”的局限,热奈特所提出的方法与术语至今仍被广泛应用于叙事文分析中,而且从不断产生的成果来看,它的文本分析效力似乎并没有减弱。

不少人指责热奈特爱造生词,喜欢说行话、黑话。例如他的《叙事话语》充满了类似“analepse”“prolepse”“paralipse”“métalepse”这样的新词,令研究者头痛不已。不过罗兰·巴特曾对热奈特这种创造新词的热情赞誉有加,为《辞格III》的出版特地在《文学半月刊》上发表书评《诗学研究者的回归》,文中把热奈特“创造新词的执念(或勇气)”称作创建“伟大的批评故事”的基础,言下之意是热奈特的批评文学性不亚于他所批评的文学作品本身。实际上,这些词不仅体现出热奈特的创造力,更体现出他的融会贯通能力。他最早期的著作《辞格I》《辞格II》《辞格III》都是修辞学视野下展开的研究,这从书名本身可见一斑,《叙事话语》更是大量借用修辞学术语——例如上文提到的四个词——对作品的叙事展开了研究。通过这种融会贯通,他拓宽了修辞学术语的内涵,令叙事研究在熟悉修辞学的研究者眼中不再那么陌生,同时又通过相对新颖的术语的引入,为一门新学科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正是这种融会贯通的能力令热奈特能够采众人之长,立一家之言。其实他的叙事学研究也谈不上是完全的创新。因为巴特发表于1966年的《叙事文结构分析引论》及1967年的《历史话语》等文章已经在为叙事学圈地,而托多罗夫发表于1968年的《诗学》已经使用了“时间”“语式”“视角”“语态”这样的术语,并进行了简要的叙事分析。但他们的研究只能说停留在叙事学的草创阶段。热奈特在他们的基础上,创造新词,廓清概念,建立范畴,理论联系实际,终于使得叙事学的面貌清晰起来,具备了成立独立学科的条件。

从1990年代开始,热奈特的研究兴趣似乎发生了转变,视野进一步拓宽至普通美学领域,并对以古德曼、丹托为代表的美国分析美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此“诗学”丛书翻译出版了丹托5部著作,丹托也成为丛书收录作品数量仅次于热奈特和托多罗夫的作者。这一时期他主要撰写并出版了《艺术作品》(1994-1997)、《辞格IV》(1999)、《辞格V》(2002)、《转喻》(2004)等美学研究著作。

从2006至2016年,热奈特在瑟伊出版社的“Fiction & Cie”文丛相继出版了5部书名相当奇怪的书:Bardadrac(2006)、Codicille(2009)、Apostille(2012)、Pilogue(2014)、Postscript(2016)。这几部作品可以说是以词典形式出版的个人回忆录,与热奈特先前著作的风格完全不同,类似福楼拜的《庸见词典》,充满讽刺与幽默,出版后媒体好评如潮,作品如作者所愿受到了普通读者的欢迎。热奈特在晚年进行这样的尝试并不奇怪,因为他和巴特一样,对批评家是否也是作家的问题有过很多思考,甚至在《辞格II》中提出过批评家是“没有作品的创作者”这样的说法。如果说罗兰·巴特最后的成果是一部《小说的准备》,热奈特似乎通过5部作品的创作,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作家。

随着热奈特的故去,兴起于1960-1970年代的法国结构主义诗学似乎终于落下帷幕。然而,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的艺术与语言研究中心一直开设有“当代叙事学研究”研讨课,巴黎高师的文学语言系一直开设有“修辞学与诗学”“叙事研究”等研讨课,一大批曾受教或受益于热奈特的中青年研究者如今也投身教学,将热奈特及与他同时代的其他学者的思想传递给后人。我没有见过热奈特,只是多次听别人说,“杰拉德不喜欢别人谈论他”。然而,他的学问,他对法国乃至世界文学研究界的贡献,他对后辈学人的支持,都很难阻止别人去谈论他,从今以后更是如此。

2018-05-25 □曹丹红 1 1 文艺报 content20233.html 1 “杰拉德不喜欢别人谈论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