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少数民族文艺

高在境界 深在情感

——简论高深的诗 □康 伟

要理解回族作家高深的诗,他关于诗的几首诗《诗歌》《一个诗人的自白》《致诗人》《艾青:苦难和爱造就的诗人》《我的诗》是绕不开的重要诗歌文本和思想文本。高深诗歌的密码在其中显露无遗。

对高深来说,究竟什么是诗?在《诗歌》一诗中,高深写到:“诗歌是自由的儿子人民的儿子是精神财富/是人类的呼吸命运的呐喊民族的战鼓/她从诗人的目光里渗入诗人的灵魂深处/又从诗人的伤口溢出长成历史的插图”。这就让我们理解了高深为何虽然因诗而历经磨难、饱受创伤,但却从未停止呐喊,理解了他的诗篇为何成为“人类的呼吸、命运的呐喊、民族的战鼓”的一部分,为何成为“历史的插图”的一部分。从目光所见到灵魂所思,高深的诗既是对时代的映照,更是对时代的追问。他的一生是追求自由出发的一生,也是因为追求自由而付出沉重代价的一生,更是虽付出沉重代价依然初心不改、依然追求自由的一生。从这样的角度来看,便能发现高深诗歌的“高”与“深”。

高深的诗,“高”在境界。高深在《牛之歌》一诗中写到:“你拖着沉重又深沉的犁铧/拖着装满希望和喜悦的大车/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脚印/将自己的足迹纳入时代的审度”。高深正是一个“将自己的足迹纳入时代的审度”中的自觉的诗人,由此决定了其诗歌的境界、高度。如他在《诗歌》一诗中所说,他的诗“不是从大人物口袋里掏出的嘱咐/也不是真主上帝老天爷赐给的祝福”,“不是美元马克卢布可以购买的珍珠/也不是黑市上倒买倒卖的白面或烟土”,“不是聪明机智才华栽培出来的花圃/也不是红墨水蓝墨水炮制的丽词艳赋”。这一系列“不是”决定了高深的“是”,他的诗是扎根大时代的一棵树,“树干上长着许多眼睛”(《一个诗人的自白》),这“许多眼睛”目光如炬,观察着时代、审视着时代、追问着时代。于是,就有了《民主》一诗中“人们渴望你落户,有了你才有丰富的布帛菽粟/少一点就可能毁掉一个民族”的对民主的呼唤;就有了《历史教人分清了……》一诗中“生活本来是昼夜分明/人们为什么混淆了敌友?/终于从一场噩梦中醒来/历史教人分清了爱恨和恩仇”的对“文革”的反思;就有了《访孙中山故居感怀》一诗中“难道是我们遇到了历史的洄游/难道命运又返回久别的故乡/难道民族又提出了严肃的课题/——是醒还是睡,是存还是亡”的对民族命运的思索;就有了《总以为》一诗中“扫雪老人在寒风里擦汗水/汗水在羊肚子毛巾上结冰/局长们正在召开第三个电话会议/扫雪老人却没赶上晚间新闻”的对官僚主义的嘲讽;就有了《缩影》一诗中“最真诚最芬芳的鲜花/灿灿烂烂地开放/最虔诚最执著的信仰/明明亮亮地闪光/装点这时代/也装点自己的晚岁”的对时代的祝福。

高深是时代的歌手,但又并不是时代的“应声虫”。他以诗人的赤子之心,“敢向平静的湖水投一粒石子/常以坦率击破胆怯的沉闷”(《巨竹脚下的嫩笋》),虽然这“一粒石子”击起的巨浪差一点儿将他淹没。他追逐着光明,“可是阴影/也始终伴随着光/无力摆脱 无法摆脱”,所以他用自己的诗来涤荡阴影、拨亮光明。在《天坛砚》一诗中,他写下这样的诗句:“不肯做一块记满功德的石碑/碑文欺骗后人是一种犯罪”。高深在时代的洪流中,并未丧失自我的主体性和独立性,他的诗并未欺骗时代、欺骗自己,也没有欺骗后人,是一种高境界,殊为难能可贵。

高深的诗,“深”在情感。《毛诗序》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情”是诗歌的重要依据。高深的诗中有可感可触可信的深厚情感。

一是对人的深情。“人”是诗歌的一个重要依据。高深对此有着十分清醒的认识。“再没有第二位这样的诗人了/谁能把诗写到人的心尖上”。高深在《艾青,苦难和爱造就的诗人》一诗中,将艾青定位为“伟大的诗人”。在高深看来,艾青之所以伟大,就在于艾青不仅以诗观照人、解放人,更是“把诗写到人的心尖上”。我们不能说高深所有的诗都“写到人的心尖上”,但他对此的认识是十分深刻的,并且沿着这个大道走出了自己的路径。这条路径是通向“人”的。他笔下也有自己的“大堰河”,如“衰老了像岸边的一棵老柳树”,“像黄昏中坠落的疲倦的夕阳”,“终于伴着黄河的涛声走了”的筏子工(《筏子工的深情》);如“他觉得很自由自由得苦闷”,“生活跟他开过一次玩笑他却过于认真”的牧羊人(《一个牧羊人的爱情》);如“像忧郁的河流让老牧人掉泪”的唱花儿的女人(《唱花儿的女人》);如“每一天都是在月光一样的缄默中度过”的老羊工(《给一位老羊工》);如从“绿色的劳动”和“甘甜的劳动”中走来的葡萄女(《葡萄女》);如“在耻辱中向荒漠宣战,在鄙视中改造山河”的无名拓荒者(《未列入名册的拓荒者》)……高深不仅用诗为普通人立传,而且从他们身上汲取精神的力量,从而与人民结为命运共同体。1958年,高深因诗被划为右派,下放到一家工厂铸工车间劳动,结识了一位年迈的大炉工人,这位工人给了他终身难忘的教诲,他把这位工人视为自己的榜样,并写下《火花飞溅的思想》一诗送给这位工人。高深在诗中写到:“在人生的中途我找到了榜样/把命运和铁块一齐加进炉膛/从此我的心经受了炉火的考验/逆运中铸成了火花飞溅的思想”。这铁一样的诗句,具有撼人心魄的力量。“诗人之所以流芳百代/是他把人民看得很重”,高深在《诗人不能做外科医生》一诗中所彰显的人民情怀,是他所有的作品中都一以贯之的精神线索,也是他诗歌美学观的立论基础。

二是对自然的深情。在自然物象中陶冶性情、获取诗意,是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高深总是以诗的眼光看待自然,总是能够从自然中阐发、开掘它与生活、与时代的内在联系。在高深笔下,写自然的终极目的是为了写人的精神,所以也就不难理解,他几乎不写单纯的风景诗。如《黄山松》:“条条坚韧细长的指爪/扭曲的赤子情深/朝石缝里挣扎挣扎挣扎/直至把贫血的岩石咬紧/像个抱定生活信念的诗人”。如《坚强,像一株松树》:“就是流出的眼泪/也是松香明烛”。在高深那里,作为客体的自然与作为主体的自我是精神同构、精神互文的关系,这就使他以自然景物乃至历史遗迹为题的诗有了更加深厚的底蕴。

三是对诗的深情。高深曾因诗陷入困境,现在回头看,这是他诗人命运的一个巨大隐喻。诗是他命定的选择,即便诗给他带来巨大的苦难,但他的诗始终“是年长者的泪滴/是受伤老兵手中/倒下又扶起的旗帜”(《我的诗之一》)。“倒下又扶起”,这充分体现了高深作为一个诗人的风骨和担当,是他对诗人角色的自我确认。高深“在人生的大海里/驾着真诚的舟子/追逐匆忙离去的青春/和雕塑灵魂的诗文”(《寻觅之二》),立志“用快乐的曲谱/谱我隐隐苦痛的歌词”(《成熟》),用“诗伴随我踏过泥泞”(《缩影》)。即便离休,他诗人的称谓依然不老:“有一种东西好像总丢不掉/该管的事情没管寝食不安/就在于诗人的称谓始终不老/肩膀上的重量也始终没减”(《离休之后称谓不老》),因为在他看来,“写诗或许是一种苦吟/也地地道道是一种责任”(《离休之后对自己的拷问》)。

除了这种使命感,高深对诗的热爱还体现在对诗艺的锤炼上。他的诗有时“思”的部分过强导致“诗”的部分稍弱,但他在诗艺尤其是语言上的锤炼和自觉,是显而易见的,也是弥足珍贵的。《回族妇女》中的“戴一顶白帽/像一轮满月”,《大漠之恋》中的“以飞沙走石作词/以暴风谱曲”,《大海》中的“大海啊/抖动着一万匹载歌载舞的蓝绸/风,在海的肩膀上把跳跃的浪花刺绣”,《松》中的“有一首诗/将你推到悬崖边缘”,《雪夜》中“听破窗纸报道冬天的世界”等意象的经营和诗意的打磨,让人印象深刻。

高深曾说,他很赞赏王国维《人间词话》里的一句话:“诗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高深正是“不失其赤子之心”的诗人。高深这个11岁便参加东北民主联军回民支队、17岁即开始发表作品、一辈子爱诗写诗的诗人,他对中华美学精神尤其是诗学传统的继承,对时代、对家国、对人民的挚爱,对诗人自我的确认和坚守,对故乡的黑土地文化和第二故乡宁夏的西部文化的吸吮和内化,造就了他的“高”与“深”。这也是对当下诗歌创作的重要启示。

2018-07-04 ——简论高深的诗 □康 伟 1 1 文艺报 content24792.html 1 高在境界 深在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