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文学评论

铭记为传统文化做出贡献的人

□李朝全

萧根胜是铁道战线的老兵,当年在青海修铁路,他的第一本长篇纪实文学《青海长云》记录的就是那段历史。新作《国瓷之光——李国桢传》比《青海长云》更厚重,如果说《青海长云》还比较粗朴,那么,《国瓷之光》则更为精细。为了写好这本书,他一再仔细地打磨,如同打磨瓷器一样。

这本书的选材首先跟萧根胜对家乡郏县先贤前辈李国桢的情感有关系。他是怀着尊重的、尊敬的,甚至是崇拜的情感,把李国桢当作自己人生的楷模来塑造、刻画的,因此他投入了巨大的精力,历时8年,采访了200多人。这确实是令人吃惊的数字,这种创作态度首先值得我们赞扬和嘉许。

这部作品的题材非常重要。瓷器是中国的名片、中国的代表,中国瓷曾经是我们国家引以为豪的文化名片,也是中国制造的一张名片,但是到了现代以后,我们许多传统的瓷器工艺失传了,新的工艺没有创造出来,全世界最先进的瓷器制造不在中国,卖得最昂贵的瓷器几乎都是欧洲、美国、日本生产的。这是令人非常遗憾的。因此,特别需要像李国桢这样的科技大家投入一生的精力去钻研瓷器,恢复光大我们传统的五大名窑、六大瓷系。中国历史上有那么多优秀的瓷器传统工艺,需要他们不断弘扬,同时要结合新的时代需要进行传承、改造和创新,在这方面李国桢居功至伟,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是中国现代陶瓷工艺代表性的专家、工程师、科学家,因此,《国瓷之光——李国桢传》看起来是写一个人物,但却有着很鲜明的现实意义,对于体现中国力量、中国价值和中国智慧都是有意义的。李国桢这个人物之所以感人至深,正在于他一生毕一事,而且不计报酬、不计名利得失。他在轻工业部就是一名聘用人员,因此去世时连个承办丧事的单位都没有。与此形成强烈反差的是,李国桢的贡献巨大,他恢复了数十种已经失传的名贵色釉,并试制成功了一些质量较高的精细瓷器和出口瓷器,从“建国瓷”一直到“南青”“北青”,到定窑白瓷、磁州窑白瓷、汝州窑青瓷、建窑白兔毫黑釉盏、景德镇青瓷等等,研究恢复了许多传统名瓷并成批生产,其贡献很少有人能够企及或超越。尤其是在陶瓷界,李国桢更是被称为“窑神”,李国桢一辈子孜孜以求,执著于这项工作,可以说,他一生的价值就全部体现在这上面。

这部作品人物刻画性格鲜明。李国桢一辈子就做好一件事,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陶瓷研究,没有什么特殊的喜好,只是偶尔喝点茶、抽个烟。他的妻子温寿仙虽然笔墨不是很多,却相当传神。李国桢是西北联合大学的毕业生,但却娶了一个小脚的农村妇女,并且终生不舍不弃,钟爱如初。李国桢大学毕业在上海扎下根后,妻子一路颠簸带着儿女到上海,结果却左等右等不见丈夫。过了很久,李国桢才匆匆赶来,这个过程描写得非常细腻,对这位乡下小脚女人微妙隐蔽心理的刻画很到位。后来,李国桢因为工作原因经常出差,偶尔才能够回家,当他写信告诉妻子自己要回家时,妻子便每天都到公交站去等候丈夫归来。这样的细节让一位温良恭俭让的传统女性形象跃然纸上。书中还写到,儿子对李国桢说,爸爸,你不要老出差,你出差这么长时间,我一顿鸡蛋加白面馍都没吃过。而他一回来,孩子就能跟着有好吃的。这些细节都写出了妻子对丈夫浓浓的真切的情意。

书中有不少情节、细节都很吸引人。很多报告文学作家不知道如何开篇,大都采取四平八稳、流水账式的铺陈,但是《国瓷之光——李国桢传》的开篇就非常抓人,李国桢去世后,一群学生为他打抱不平,为什么老师贡献这么大却连个承办丧事的单位都没有?最后,通过特殊渠道,部长了解了情况后特批,特事特办,由轻工业部来负责治丧。这样的开头就很生动,也比较吸引人。整本书给人的感觉较为厚重,但是,如果能写得更轻松、更自如一些,多一些类似的段落,或许会让作品更好读,特别是在面向大众读者时,似乎不宜写得过于细碎。

2021-05-31 □李朝全 1 1 文艺报 content60018.html 1 铭记为传统文化做出贡献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