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影视

近景的个人 远景的人生 全景的人间

纪录片《人生第二次》描绘立体图鉴

7月7日,纪录片《人生第二次》正式收官。历时两年蹲守,超一万小时记录,纪录片《人生第二次》用多维视角观察普通人在穿越决定性瞬间时的选择,描绘了一部“中国人的人生图鉴”。大处见章法、小处见雕琢,在该片每集60分钟的镜像里,是厚重而饱满的景观:近景的个人,远景的人生,全景的人间。在7月8日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网主办的纪录片《人生第二次》专家研讨会上,央视网领导、主创团队、业内专家、合作方代表等共聚一堂,对《人生第二次》的艺术品质、创新探索、融媒传播与文化传承进行研讨。

关注人物命运坚守人文情怀,努力建设“人生论美学”。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网党委书记、董事长,央视频公司总经理过彤表示,塑造人物形象,挖掘人物故事,关注人物命运,是央视网制作团队始终坚守的人文情怀。据悉,近年来,央视网推出了一批以“人生三部曲”为代表的人文纪录片,收获了广大受众的肯定。央视网、央广网、国际在线总编辑骆红秉称:“‘人生三部曲’IP规划三个系列,从不同切入点共同描绘一本立体的人生图鉴,这是央视网人文系纪录片版图中的一块,更大的疆域正在被搭建。”央视网副总编辑唐晓艳表示:“《人生第二次》不拘一格的故事讲述模式,一如既往的人文价值追求,让央视网继往开来、守正创新。”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仲呈祥认为,纪录片必须承担培根铸魂、立德树人的任务,拓展知识视野,提高精神境界。“《人生第二次》启示我们要建设‘人生论美学’,成为时代的主人、历史的主体。同时应跳出文艺创作二元对立的藩篱,打破单向思维的创作方式,坚持真正的现实主义精神。”

更真实更生活,打造具有创新力引领力的优质IP。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阎晶明认为片子在这个角度上有着重要突破,“没有主持人,也没有画外音,但那些当事人的表达让人看到复杂人生的状态,感受到片子的震撼力,给人鼓舞的力量。艺术家的创作应该敢于面对这些现实,弘扬正能量,温暖人、鼓舞人、启迪人。《人生第二次》特别契合这一点。”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尹鸿分析道,“更近,更长,更实,三个特点决定了纪录片的质感。《人生第二次》回归到人的层面进行现实主义关注,描写时代当中人的悲欢离合,表现人性的力量”,更真实、更生活化的呈现方式提升了纪录片《人生第二次》的质感。据B站纪录片制作中心高级顾问朱贤亮介绍,相比《人生第一次》,《人生第二次》的播放量同比增长了40%,这两部优秀的作品先后播出,形成了深刻的IP影响力。

小切口多视角高站位,秉持现实主义精神解答人生母题、讲好中国故事。《人生第二次》扎根于平凡的生活,更照进普通人的现实。中国作家协会创作研究部主任何向阳谈到,《人生第二次》带我们解人生母题、讲人文故事、传人心精神,该片虽然带有主观观察视角,但也使用到自然主义的记录呈现方式,融合小说和报告文学等优质元素,强化了作品的现实主义内核。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陈雨人评价《人生第二次》做到了哀而不伤、悲而不弃,充满生命的力量,“主创团队曾深耕新闻报道领域,对社会热点的把握比较敏锐,这也使得《人生第二次》拥有了‘新闻内核、纪实表达’的底色,以故事为入口透视社会议题背后的时代背景”。“媒体的责任在于把我们忽视掉的、司空见惯的东西重新放在面前凝视,引起思索。”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视听传播系主任高贵武认为《人生第二次》正是这样的作品。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副院长、教授张宗伟谈到,“纪录片要讲老百姓自己的故事,讲中国故事,反映当下真实、立体和全面的生活,《人生第二次》做到了。希望‘人生三部曲’不是终点,而是起点,让我们从片子中得到更多人生收获和启迪。”

(小 宇)

2022-07-13 纪录片《人生第二次》描绘立体图鉴 1 1 文艺报 content65628.html 1 近景的个人 远景的人生 全景的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