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版:文学评论

《平原的密码》的儒道互补格局

□滋 芜

由北京时代华文书局出版的《平原的密码》,是作家许辉最新的散文精粹,近期第二次印刷并面世。全书包括“平原的四季”“平原上的兵车”“平原上的白日梦”“平原上的庄周”“平原上的小麦”“平原上的河流”“平原上的国家”“后记”八个部分,并由“平原的四季”统摄全书,全面展现平原的自然风光和人文内涵。

大河冲积平原是人类古文明的摇篮,丰富的水资源和肥沃的土壤使平原农业具备极高的人口承载能力,平原上由此凝聚起一个个人类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再由点到线、由线及面,辉煌灿烂的人类文明得以兴起。散文集以“平原”为题眼,缘于许辉青少年时期在淮北平原上度过的时光,以及由此获得的深切的生活感受和生命体验。

许辉是学者型作家,他阐释的《论语》《老子》《中庸》《大学》《孙子兵法》《庄子》《孟子》的文本在读书界产生了广泛影响。基于他哲学领域的丰厚学养,《平原的密码》中蕴含深刻的中国传统哲学内涵。书中随处可见散落在字里行间的儒道名家名言,穿插记述孔子、庄子等先贤的言行轶事、思想观念,但并不艰深晦涩,读来十分温厚亲切、幽默洒脱,这也印证了中国传统哲学专于实践的致用精神和随顺自然的人生态度。

儒道两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的阴阳两极,是中国人灵魂的两面,更构成了支撑中国传统文化的两大精神支柱。儒家重人文,道家重自然,儒道互补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儒家人文哲学和道家自然哲学的互补。儒家思想提倡礼乐教化,把伦理学与认识论统一起来,把伦理道德和开发自然、改善民生联系起来,强调“使民以时”“无夺农时”。中国传统文化以农业生产为根基,农业生产讲究顺应自然规律、尊重日常经验。在散文集中,许辉用浓重的笔墨描述了平原四季忙碌而充实的农业生产活动,从春天的播种、授粉,到夏天的割麦、垦荒,从秋天的收花生、打玉米叶、切红芋,到冬天的割牛草、备柴火、挖河道,把农家人劳作的艰辛、丰收的喜悦、对天时的敬畏、对土地的热爱细细铺展在读者眼前,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主义精神。正如他所说:“人是生活在天地万物之中的,是天地万物的一个组成部分。人要从内里感激的是天地万物,是承载养活自己的土地,是周边的栽培作物,是人类的农作智慧,是周围平衡而和谐的所有事物。栽培作物并没有断崖式地改变事物的内在规则,而只是和风细雨地顺应了事物发展的一个可能的方向,因此这种‘改变’,是能够为天地万物所接受、能够为人类的社会伦理道德所容纳的改变。”这正体现出中国人在儒家思想浸润下特有的安身立命的从容和仁义醇厚的品格。

在道家的思想体系中,“道”是宇宙的本源和万物变化的规律,天地万物都由道创生而来。《庄子·知北游》有言:“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许辉用细腻生动的笔触呈现出平原上自然环境的四季变迁与演化规律,从地貌、水文、天候、气象,到庄稼、花卉、鸟兽、昆虫,这些星星点点的描述织成一个浩瀚宏大的宇宙,既彰大美,又显明法。他在这个宇宙的四季轮回中与世间万物对话,泯灭了物我界限,达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感受到“生命的存在、万物的存在、天地的存在和自己的存在”,对社会、人生、物事表现出超然齐一的态度,表达了对人类的终极关怀之情和寻找精神家园的希望。

四时有序,万物有时,人生亦有其时。从自然到人生,儒家重视个人的笃行,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以修身,即“内圣”,然后齐家、治国、平天下,即“外王”,许辉认为“内圣外王”是人应当立下的志向。在《平原的密码》中,他体察大千世界万事万物的发展规律,通过阅读中华典籍与圣贤交流,将所思所得用于生活实践并加以验证,由内而外、一以贯之,回归于现实功用。他以独立无羁的心态毅行于平原之上,足迹遍布山岳、河湾、田野、乡村之间,游于广阔天地之中,这是游世;他在“白日梦”式的冥想中和圣贤对话,心游于天地之外,这是游心,更是超越现实与功利、在精神王国中自由自在的逍遥游。

儒道互补同归于自然之体,一致于人生之用。儒道互补之于《平原的密码》,是人生与宇宙、社会与自然的互补,是本体与现象、现实与虚幻的互补,是群体主义和个人主义、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互补,是起而行之与坐而论道、庙堂之高与山林之远、内圣外王与清净逍遥的互补,最后都归于执两用中、观复反衍的辩证统一,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自然无为逍遥游的自由境界。许辉用近似于《诗经》重章叠句的形式,寄寓在平原上天、地、人之中的这份哲思,或许就是他留给读者的一条“平原的密码”。

2022-12-28 □滋 芜 1 1 文艺报 content68116.html 1 《平原的密码》的儒道互补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