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4日晚,这个本该属于诺贝尔颁奖的夜晚,却出奇地被一个名叫“小月月”的虚拟人物占尽了风头。当晚,天涯网站上出现一个爆红帖子,一位名叫“蓉荣”的网友发表名为《感谢这样一个极品的朋友给我带来这样一个悲情的国庆》的“直播帖”,讲述自己在国庆期间与自己的朋友“小月月”及其男友“小W”相处的两天内目睹的各种“极品”事件。
事件的主人公“小月月”是一个身高一米五、体重160斤的外地来参观世博的女人,主要特点是扮柔弱、扮性感、扮文艺和极度不讲卫生,她的诸多行为令人无法容忍。面对这种前所未见、闻所未闻的人和事,网友们不禁质疑其故事的真实性,然而,楼主蓉荣在发帖过程中反复强调“事件真实性是百分百”。
在此后的一个星期内,故事主角“小月月”、“小W”以及故事讲述者“蓉荣”不断地被人肉搜索,在豆瓣、人人、天涯、开心等网站上出现了众多版本的所谓“真身”。直至17日,蓉荣通过新浪微博表示,“小月月”是经过作者个人艺术加工的“人物”,自此,这场自编自导自演的网络闹剧终于水落石出,而据蓉荣的朋友透露,现在的她正潜心创作,准备出书。
小月月的出现,秒杀了此前蹿红网络的凤姐、芙蓉姐姐,其走红速度和影响力比之前者有过之而无不及。一时间,有关小月月的漫画、歌曲纷纷涌现,众多网友甚至成立了“拜月神教”,俨然将这个低俗丑陋的女人奉为“教主”。回顾整个过程,小月月几乎是在一夜之间成了亿万网民耳熟能详的名字,这场规模盛大的网络事件,肇事者看似是作者蓉荣,事实上,无数因错愕、好奇而大肆追捧的网民才是其背后真正的推手。在如今的信息时代,“造星”显得如此容易,不论是最初走红于清华BBS、自诩才女的芙蓉姐姐,还是“9岁起博览群书,20岁达到顶峰,智商前300年后300年无人能及”的超市收银员凤姐,直到小月月,这种本来低俗、丑陋却同时标榜高雅、美丽而极度自信、令人发笑的网络红人,正逐渐演化为一股潮流、一个团体,悄然占领了网络和媒体的关注点。
这些“网络红人”,大多以无限扩大以及大胆标榜自己的缺点来吸引众网友的眼球,从而被网民们迅速捧红。我们不妨将深藏在这此起彼伏的网络事件之后的大众心理称为草根阶级的“精神胜利法”:白领、网民对这些“小丑”般的网络“偶像”的追捧、膜拜,绝不可能是一种真实的心理崇拜,潜意识中不过是一种嘲弄和鄙夷,他们的追捧之词越夸张,就表明其讽刺得越彻底,芙蓉、凤姐、小月月的低俗和无知,恰好映衬了白领阶级的优雅和文明。在巨大的生活和工作重压之下,那些曾经自诩为天之骄子却无奈地在现实中被忽视的白领们,正是通过这种方式,一方面纾解自己的心理压力和愤懑,另一方面,则是通过自己面对这些“红人”的优越感,而在自己的心里索取一种不为人知的社会认同感。
芙蓉、凤姐、小月月的走红,充分证明了一个大众审丑时代的到来和全面深入,以粗俗、矫饰、造作来吸引众人的眼光,似乎成了一个丑女人走红的最佳捷径。在这样的社会现象面前,我们不禁怀疑起现代丑学开创者罗森·克兰兹所说过的,“吸收丑是为了美而不是为了丑”。崇尚优雅、端庄的时代似乎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远,在这个娱乐至死的年代里,再也没有人向往拉斐尔笔下女人的柔情与母性,也很难再静下心来欣赏蒙娜丽莎的微笑,甚至不再渴望甜美柔弱的周旋、邓丽君,我们眼前那些被广泛知晓的女人,不是被充分男性化的春哥、曾哥,就是以丑闻名的凤姐、芙蓉。对于现代社会的女人来说,只要你敢,你就能红。不够漂亮?没关系,你依然可以强作性感,东施效颦往往能得到更多的关注。没女人味儿?没关系,模糊的性别界限早已被大众认可,赶快给自己起一个“哥”的名字吧。没有文化?没关系,只要你看过《读者》《知音》,就可以附庸风雅,像凤姐一样号称自己博览群书了。实在不行,你还可以学学所谓“85后”两性作家,那些肮脏下流的押韵句子甚至会被很多人看做是犀利的两性话语。在这个看似自由化、多元化和极具包容性的网络社会,各式各样曾经在传统观念中为人们所不齿的女人粉墨登场,占领着各大网站的头条,充斥着我们眼前的网络世界。
回顾本世纪初,当以卫慧、棉棉为主的女性作家“身体写作”入侵市场时,我们被强烈震撼,这种大胆的自我暴露使大多数读者惊诧于女作家的奔放和露骨,然而不论是追捧还是谩骂,都为其赢得了难以企及的关注度和可观的经济收入。十年时间过去,我们悲哀地看到,各种女人、各种各样的“搏出位”手段都离不开对自己身体的出卖。这究竟是网络时代女权主义的胜利还是男权社会中女性不可避免的依附与迎合姿态?
十几年前,当王朔的通俗小说和张艺谋的电影占领市场,吸引大多数人的眼球时,人们还可以为所谓即将远去的“人文精神”而引发争论,还有人怀念沉迷在道德理想主义和文学象牙塔中的文学时代。文学家和知识分子自然无法力挽时代太过匆匆前进的历史狂澜,但那时的人们至少还保有一种对待媚俗和消费主义的集体抗衡姿态。然而,十几年后的今天,我们甚至无法确知“人文精神”到底是什么,我们看到的太多,也太容易遗忘,信息的稍纵即逝使我们再也不愿在一件事上留下长久的关注,甚至失去了思考和评价的耐心。王安忆曾将当年那场讨论比作远离城市的一片森林,虽然与城市建设无关,但却净化了空气。如今,我们已经渐渐意识到自然环境对我们生存的重要性,意识到遥远的森林对城市的作用,然而,人们思想观念中那片净化城市空气的森林却迟迟在脑中沉睡,始终未被唤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