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世界文坛

“跨文化视阈下的 20世纪英语文学” 国际学术研讨会举行

本报讯 日前,由哈尔滨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杂志社联合主办的“跨文化视阈下的20世纪英语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召开。哈尔滨工业大学副校长孙和义、《外国文学研究》主编聂珍钊、哈工大外国语学院院长傅利分别在开幕式上致词。来自中国、澳大利亚、英国、美国、新加坡等国的英语文学研究者会聚冰城,就文学理论、后现代与后殖民、女性主义作品、少数族裔作家作品、生态主义文学批评、文学翻译、文化身份、叙事研究等英语文学研究领域的重点、热点问题展开讨论。

对外国作家的接受并非是单方面的,影响和决定这种接受的因素通常与接收方的文化相联系。基于这种认识,南京大学外国语学教授杨金才在考察中国对于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托尼·莫里森及其作品的接受过程时提出,要了解莫里森在中国的接受过程,需要了解上世纪80年代至今中国文学意识的发展过程,对莫里森的接受因我国社会文化发展的不同阶段而有所区别,同时与中国读者的品位和阅读视野有关。

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罗良功在发言中论述了埃兹拉·庞德与兰斯顿·休斯之间的诗学关系。庞德与休斯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庞德是现代主义诗学代表,亲法西斯主义,被认为具有种族主义倾向;而休斯则是民间诗人,亲共产主义,反对种族主义。罗良功发现,两位诗人在上世纪30年代到50年代期间保持着持久的通信交往,由此呈现出了两人之间十分复杂的诗学关系。通过对两人书信、诗学观念以及诗学实践的梳理,罗良功认为,两位诗人之间并没有产生纯粹的影响,也非单纯的同盟或对抗,而是在微观上独立、宏观上同盟的关系,共同成为构建“美国诗学”的两个重要声音。

谈到文学中所体现的民族性和作家对文化身份的表述时,复旦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戴从容通过以谢默斯·希尼为代表的几位爱尔兰作家来探讨爱尔兰性和爱尔兰民族身份。戴从容认为,不但凯尔特文化说或者杂合文化说不能真实地概括爱尔兰文化,爱尔兰语也不能代表真正的爱尔兰民族语言。戴从容分析了威廉·巴特勒·叶芝、路易斯·麦克尼斯、詹姆斯·乔伊斯等作家关于爱尔兰文化的论述,提出爱尔兰民族作为一个想象的共同体,其民族语言或民族文化同样是人为构建的。

文学作品中后现代性的不确定性一直是学界热议的话题。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李桂荣在论述英国作家安东尼·伯吉斯叙事作品的后现代性及其价值时提出,后现代性在伯吉斯的作品中被表现得淋漓尽致,不仅表现在叙事技术上,还表现在叙事主题上。她认为,伯吉斯的作品是艺术掩映下的哲学追问和智慧思考,外表看来是娱乐、游戏、幽默、讽刺,实质上则纵横捭阖、深邃宏阔。无论是在伯吉斯早期代表作《发条橙》中,还是在晚期的《时间力量》中,奇异的后现代叙事技术都像是“苦口良药”上的糖衣,成功地为其颠覆性作品内容起到了掩体作用。

对外经贸大学英语学院教授蒋显璟选取英国文学史上最有影响的两位批评家阿诺德和伊格尔顿的文化观与文化批评实践为对象,考察文化观在一个多世纪里的演化和衰变。在分析了两位批评家最有代表性的《文化与无政府状态》和《文化的观念》两部著作后,蒋显璟得出结论,文化观的式微过程是与现代民主化的政治历史大语境紧密联系的。我们在赞同民主化的同时,也要努力提高民众的高雅文化意识,提高他们对文学艺术的审美趣味,而不能简单地把一切文化现象都与政治挂钩,不能盲目地媚俗和迁就低级趣味。蒋显璟提出,在振兴文学研究的过程中,必须回归经典和具体文本的研读,而不能跟从后现代主义那摧毁一切正典的做法。

生态主义文学批评在近年来一直是外国文学研究的热点话题。在此次研讨会上,有多位学者从生态批评的角度解读了英、美、澳大利亚等国作家的作品。如厦门大学的林斌以E.B.怀特的代表作《重游缅湖》为例,探讨了作品的生态内涵。林斌从该篇散文创作的历史文化语境入手,在生态意象、生态环境、生态叙事等三个层面解析了怀特对自然的生态书写,认为在《重游缅湖》中,怀特在生存的终极层面上探寻了人类与自然之间生生不息、绵延不绝的生命之链。

与会者表示,此次会议聚集了国内外英语文学研究领域的众多学者,搭建了一个交流创意和思想的平台,研讨过程中经常出现学术思想的碰撞,对今后的研究工作很有助益。 (王 杨)

2011-02-25 1 1 文艺报 content30445.html 1 “跨文化视阈下的 20世纪英语文学” 国际学术研讨会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