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华文文学

《纽卡斯尔,幻灭之前》:

青春让我们告别了爱情

□陈瑞琳

放眼当今海外华文文坛,蔚然大观的“青春文学”显然比国内慢了一拍。当年的“留学生”作家,多是年届中年的“洋插”,赤手空拳闯荡海外,思考的主题首先是“生存”的意义。待及“新移民文学”滥觞,作家们则已迈过了青春岁月,寻找的是自己的文化归宿。但是随着海外年轻一代的新留学浪潮,追寻青春之梦的“青春祭”文学正风生水起,海外“80后”作家的崛起已经近在眼前。

上世纪80年代以后出生的“80后”一代作家,享受着独生子女的优良教育,但内心并不轻松,他们比前几代作家更感身心不安。他们的作品,表层的故事放纵而伤痛、单纯而残忍,所表达的真正主题却是鲁迅先生说的“梦醒了无路可走”。

2010年,一部来自英国的令人惊心动魄的青春小说赫然摆在我的面前,作者是旅英“80后”女作家西楠,小说的名字是《纽卡斯尔,幻灭之前》,发表于广西《红豆》杂志长篇小说2010年的冬季专号。小说中发生在2004年英国冬天的故事,既有青春的疼痛 ,也写出“自我放逐”者的酸楚;既是都市言情的讽刺,更是女性生命滴血自剖的内心告白。对应国内的“青春文学作家”,虽然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时空,却带给我们同一种刻骨铭心的青春体验,即面对无处安放的青春,他们都勇敢地写出了生命在年轻时代的幻灭之痛。

作者西楠,上世纪80年代出生在中国,后赴英伦读书,获得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比较政治学硕士,曾任媒体记者、编辑、翻译,现为BBC中文部网站的专栏作家。作为一名自由撰稿人,西楠写诗,写小说,也写时政杂文与新闻随笔。她称自己尤其渴望自由,旅英的生活有“边缘人的疏离”,也有“边缘人的清醒”。

青春的伤痛一直是世界文坛的永恒主题。生命只有一次,青春也只有一次,因此,青春的残酷与伤痛,其实正可与生死相比,甚至在某种意义上也预示着一个人灵魂的生死。尼采曾说过:“我们承受青春如同承受一场重病”。解读《纽卡斯尔,幻灭之前》,首先要理解一个颜色:“灰色”。灰色是英国纽卡斯尔天空的颜色,也是纽卡斯尔人间的颜色。小说的“导读”告诉我们:“异国,准确说是英国。纽卡斯尔,流浪者眼中灰色的城市。”在作者看来,生命的移植首先面对的是流浪,而每一个流浪者首先要面对的就是这灰色的城市。理解了“灰色”,还要理解一个特别的温度:“冷”,这不仅仅指纽卡斯尔的气候,还指那些自我流放在纽卡斯尔的外乡人的心。通过“灰色”和“冷”,才能进入到小说主人公所描述的备感“孤独寂寞”的世界;才能明白书中的女主人公何以“需要拥抱着某个人的手臂才能入睡”,“需要触碰到皮肤的温度才会感到安全”。这简单而直白的诉求,所表达的正是人在极度孤独的环境中会变得脆弱和狂躁,青春的少男少女因为流浪异乡而备受煎熬。

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我”——留学生左言,告别热土亲人,来到英伦他乡,蓦然降临的自由和孤独使她失落。关于异乡的孤独,书中曾这样写道:“我害怕孤独的程度远胜于对没钱或是对没地位的恐惧”,“我需要声音,需要体温,需要陪伴——哪怕是暂时的,需要情话——哪怕是假的”。这呼喊清晰地告诉我们:海外的岁月中所蕴含的情感挣扎有别样的沉重和残酷。

爱情虽与年龄无关,但却最属于青春。在《纽卡斯尔,幻灭之前》中,女人与男人的情感较量并没有因为在异国就改变了本质。或者说,正是因为在异国的冬天,萍水相遇的“客居爱情”更加地扑朔迷离,也更加地让人受伤。

异域生活必须面对的种种苦恼,让年轻的留学生们更渴望所谓的“享乐”。“我不快乐,但是我有快感”,这是书中的一句宣言。那“快感”虽然是暂时的,但它却是青春无法抹去的印记,也是青春用来抗拒孤独的重要武器。尽管这“快感”的最终结局必然是随风而逝,甚至连左言肚子里仅存的孩子也都化为了血浆,但伤痛不会愈合,青春让我们彻底告别了爱情!

无论海内还是海外,当代“80后”作家的一个重要贡献正是写出了青春的原色及其身心之痛,这种青春的痛苦因为超越了物质的层面,从而能够探掘到人性的精神之渊。《纽卡斯尔,幻灭之前》写出了流浪的青春在异国他乡的畸形存在,身心分裂的痛苦、茫然无依的哀伤,不仅属于青春,也存在于人的整个生命。

文学是关于记忆的——生命中最隐秘、最难忘的记忆。《纽卡斯尔,幻灭之前》显然也是一段关于青春的情感记忆,它已经永远地逝去了。结局令人心碎但并不绝望,作者真正要表达的依然是对青春之梦的深情渴望,留学、移民、自我放逐,都是她生命中的一种追梦体验。

这部小说的迷人,除了它的人物和故事,还有独特的语言气质。西楠的小说语言,嬉笑怒骂,色彩缤纷,不仅心理描写洞察入微,且有大量意味丰富的警句,带给读者强烈的阅读冲击。作为“80后”作家在海外的代表,《纽卡斯尔,幻灭之前》无疑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小说凸现了西楠对青春的生存方式所作的冷峻思考以及她情感表达的激情。说到海外作家写作的优势,西楠认为对她而言最重要的,是英国所特有的人文空间。说到中英文化的“夹缝”状态,她则认为这种文化的边缘化状态正给她带来更加独立的思考。

因为作者是初次踏足长篇领域,《纽卡斯尔,幻灭之前》也显现出作者在驾驭宏篇上的激情有余、技巧不足,如结构上还缺乏立体感,有些人物还嫌单薄,某些描述缺少节制等,但这都不影响此作品独具特色的光芒。说到未来的创作,西楠说她下次再写,或从青春类转型,或再写青春,都会更加冷静,更加深入地挖掘。她说自己喜欢突破,喜欢惊世骇俗。

2011-09-02 □陈瑞琳 《纽卡斯尔,幻灭之前》: 1 1 文艺报 content25636.html 1 青春让我们告别了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