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版:书香中国

新书品荐

《星斗焕文章:〈读书〉美文精粹》,《读书》编辑部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年12月出版 北京大学的陈平原教授向来鼓励“大学者写小文章”,同时还希望学者写文章能够多用“另一副笔墨”,这所谓的“另一副笔墨”,也就是不必做中规中矩的学术论文,而是多一些文采、多一些个性、多一些情感。我想用陈平原的这两个标准来衡量《读书》杂志的文章,也可算是恰切了。因为是“大学者写小文章”,做文章便胸有成竹、游刃有余,且文章有见识,也有见地,而且还有浓浓的书生气与书卷气,读来倍觉可爱;又因为是学者的“另一副笔墨”,所以写文章可以放开手脚,多一些灵气和文采,读来让人感觉亲切。《星斗焕文章》是《读书》杂志精选创刊30年来的经典美文,一一品读,果然颇有“星斗焕文章”的美好感受,仿佛深夜读书,抬头便是漫天星斗、熠熠生辉。在这册著作中,“灯下品读”部分为品读好书的精彩文章,“心香忆故”则是忆念师友与故人的感人文字,“书里春秋”则是与书有关的读书随笔文章了,其中如默默的《我们这一代人的怕和爱》、金克木的《百无一用是书生》、谷林的《煮豆撒微盐》、柯灵的《遥寄张爱玲》、汪晖的《明暗之间》、朱学勤的《思想史上的失踪者》、王小波的《花刺子模信使问题》、聂华苓的《再见雷震》、高尔泰的《画事琐记》、冯象的《索多玛的末日》等文章,都可堪称为当代文苑不可多得的精品佳作。

《余英时访谈录》,陈致访谈,中华书局2012年2月出版 董桥评价余英时是怀抱新学问的旧文化人,可谓是知人之论。1950年初,余英时从北京的燕京大学历史系转入到钱穆在香港创办的新亚书院读书,成为他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他说自己由此成为一个海外的流亡者,后来他到美国的哈佛大学读书深造,然后定居美国并在著名大学任教和著述立说,成为海内外的知名学者,并于2006年获得美国国会图书馆颁发的“克鲁格”奖,而这一奖项被称为人文学科的诺贝尔奖,也是对他学术研究的总体评价,乃是终身荣誉的性质。作为一个海外汉学家,余英时坚持以汉语写作,也始终以中国作为自己研究的惟一对象。这册《余英时访谈录》回顾了他的人生往事与学术历程,以及他在学术研究中的“中国情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余英时对于中国知识分子问题的始终关注,以及在学术研究中追求独立自由的学术态度,他谈论自己的学术研究乃是时刻不忘身入其中,并以“直入塔中,上寻相轮”来比拟,就是所谓做学术研究就像是在塔中攀登,必须身在其中,曲折蜿蜒,最后直入顶端,才会有真正的收获,也与在外面的简单观察是截然不同的。正是因此,余英时的学术研究能够气象不凡,自成大家,值得我们借鉴。他在这册访谈录中,还有议论陈寅恪、钱穆、俞平伯、钱锺书、胡适、冯友兰等学者的文章,均有透彻精彩之处。

《枕边书与床头灯:英美随笔译粹》,高健选译选注,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年2月出版 翻译家高健曾有这样的疑惑,为何某些原来相当不错甚至非常精彩的作品往往会在翻译之后变得不那么喜人,也不那么可爱,甚至会出现流于平庸一般、枯燥乏味的情形?对此,高健以为这主要是在译者对于原文的风格把握上,但核心与实质又可能来自于风格中的某个东西,他将这个难以言传的核心称之为“诱人的品性”。而这个所谓的“诱人的品性”,在高健看来,可能包含着诸如语言上的可读性、明晰性、清新性;意念上的形象性、意解性;表达上的优胜性、完美性;色调词采上的鲜明性;记忆上的黏着性;词汇与句法上的确切性、丰盛性与富于变化性;以及在语际关系或语境的对待上对诸多因素的种种巧妙处理,比如关照、呼应、承接、铺垫、映衬、熨帖、烘托、渲染等等;在遣词造句上有效的间错配置,比如主次、正反、轻重、曲直、深浅、浓淡、疏密、明暗等等;再有笔态语气上的通体流贯性及其他。上海译文出版社重新出版高健的三册译文集,分别是《英国散文精选》《美国散文精选》和《枕边书与床头灯》,读后均感译笔精细,古雅清新,想来正是他所提出的这种“诱人的品性”,使得他笔下的译文能够完全异于其他译者,特别是这册《枕边书与床头灯》的译文集,所收录的英文随笔不但有原文对照,还有详细的翻译注释,以及译者对于文章风格的鉴赏,从中不难看出译者对于原文风格的把握以及在细节上的卓越追求。

《意念力》,【美】大卫·R·霍金斯著,城市出版社2012年1月出版 这是一本独特的著作,在书中,作者公布了一张凝聚了其半个世纪心血、奔波于大半个地球进行的调查研究,这是作者在不同的文化背景、政治环境、地理环境下,对不同肤色、不同信仰的人,进行了数以百万计的数据取证,依据数据绘制出的一张“意识能量层级图谱”。作者勾勒了一个人的意念能量对数值,并将其设定为1000。在位于对数值200以下的刻度区,是人类的“昏暗”区域。在这个区域,人类被生存和欲望蒙蔽了双眼,感受不到世界的美好和祥和之光。可以用“贫穷”来形容这些人,他们不仅经济窘迫,更重要的是思维意识的窘迫。而意识层级一旦突破200的瓶颈,生命的能量场将开始变得强大。达到250的对数值时,人们内心安宁平静,情绪稳定,不再拘泥于个人的荣辱得失,社会的多元文化得以发展,人们的思想兼收并蓄。当对数值从400-1000的升级过程开始的时候,人们理性、仁爱、喜悦、宁静、开悟,是一个人从哲人、圣人走向极圣境界的心灵朝圣之旅。该书将现代心理医学、社会学、哲学、神学、数学等多学科知识糅于一体,给了读者从不同侧面理解生命百态的角度,可谓开卷有益。

2012-04-23 1 1 文艺报 content33778.html 1 新书品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