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20年代,她写下了《莎菲女士的日记》,塑造了“莎菲”这一特立独行的“新女性”形象,喊出了振聋发聩的时代新声;上世纪30年代,她写了《水》等作品,为左翼文学提供了新的艺术篇章;上世纪40年代前期,她在延安写下了《我在霞村的时候》等作品,展现了革命文学别样的艺术特质;上世纪40年代后期,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照耀下,她写下了《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这一现代文学史上的艺术经典,生动地再现了中国农民“翻身”的壮阔历程与委婉心路;“新时期”后,她不仅写了《牛棚小品》,呈现了“风雪人间”中的苦难与温情,而且写了《杜晚香》等鼓舞人心的作品。她个人的经历,更像一篇传奇的中国“小说”。那么,这个由丁玲一生的真切经历和她留存下来的文本共同构成的丁玲“故事”在新世纪有什么新的意义?2012年4月21、22日,在由中国丁玲研究会与清华大学中文系共同举办的“丁玲研究青年论坛”上,来自中国大陆、台湾及美国、日本的30多位青年学者以及特约的著名学者,在清华园内围绕这一主题展开了热烈的研讨。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白庚胜出席研讨会并讲话,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张炯发来贺信。研讨会从多个维度呈现了丁玲“故事”在新的时代语境中的意义与价值。
丁玲“故事”与中国革命
严家炎在主题演讲中将丁玲独特的人生历程与波澜壮阔的中国革命历史结合起来,并由此出发谈到了丁玲小说中启蒙与革命双重变奏的复杂关系,他认为在丁玲身上,启蒙与革命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因此,在丁玲的小说中,歌颂与暴露的关系也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这使丁玲的小说既具有宏深的历史品格又具有独特的个性色彩。程凯结合近年来关于抗战时期日本性暴力受害者研究的新成果,特别是结合有关史料,对《我在霞村的时候》等小说进行了新阐释,他认为在丁玲笔下贞贞并没有被描绘成单纯的“受害者”,通过对贞贞“受害”经历及她“受害”后对歧视的反抗,丁玲翻转了这个故事,为主人公提供了新生的契机,由此,这篇小说反映了一个深层次的问题,即中国革命是在“非理想”的历史状态下发生的,而通过对贞贞命运的艺术把握,丁玲很好地再现了这种“非理想”状态。周展安认为《韦护》等作品是丁玲上海生活的产物,以往革命与恋爱冲突的模式并不能解释这些作品,因为这些小说一方面展示了二者的冲突,另一方面也展示了通约的可能,因而这些小说留下了她通往革命之路的印迹。卢燕娟结合中国近现代以来的大转折指出,丁玲以自己的文本和人生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现代中国故事,在这个故事中,既包含着旧世界的坍塌,也包含着新世界的创造,在这个故事中,国家、民族、社会等都不是宏大而遥远的,而是和个体生命息息相关。
丁玲“故事”与当下创作
李云雷指出,丁玲以《梦珂》等反映一代青年女性苦闷和挣扎的作品走上文坛,随后在社会思潮与个人经验的相互激荡中倾向左翼文学传统,最后走上革命文学之路。要正确认识丁玲的这种“转变”,就要看到其中“不变”的因素。对丁玲来说,文学是一种改善人生与社会的途径,也是她寻找社会与精神出路的办法,她的“转变”只是从精神苦闷转向了社会改造。在当下的语境中,丁玲的启示之一就是她不断寻找出路的努力。今日文学的困境不仅在于“革命文学”传统的瓦解,也在于“新文学”传统的瓦解,文学更多地成了一种消遣娱乐的方式。这一困境的形成,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革命文学”的自我吞噬,因此,我们必须在反思的基础上重建文学的现实性与批判性。鲁太光则通过对丁玲建国后发表的大量文章和讲话中一再强调“到群众中去落户”的分析指出,这种艺术观是她对《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吸收的结果,在文学相对纯粹化、作家对生活相对隔膜的当下,这一文学观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韩晓芹从接受美学的角度,苏敏逸通过对丁玲晚年作品的解读,呼应了这一论点。
丁玲“故事”与中国“故事”
颜海平在主题报告中,结合自己从1980年代到美国留学时所感受到的美国对中国的想象与叙述指出,如果说创造“故事”也就是创造生活的话,那么,在今天,丁玲以其独特的生命历程和文学创作所讲述的中国“故事”具有极其丰富的启发意义,特别是她在对个人与民族苦难的体认中坚持自己的信念、坚信民族的未来,值得尊敬与研究。她还以20世纪80年代丁玲到美国访问时对美国人对她及中国想象——一位来自中国的女性作家,而那时的中国刚刚从苦难中走出来,她个人也刚刚从苦难中走出来——的回答给人以尊严感为例来说明这个问题,并追问:在当下中国与世界的对话中,丁玲讲述的中国“故事”对今天我们正在和将要讲述的中国“故事”有什么启发意义?换句话说就是,在今天,我们应该讲述什么样的中国“故事”?戴安德宣读了苏真的论文,根据上世纪30年代丁玲被国民党绑架后,史沫特莱为了救她,将其小说《水》翻译成英文在美国发表的事情,并结合文本分析指出,早在那个时候,就已经形成了一个跨太平洋的文化与思想体系,在那时丁玲就已通过其“写实主义”的文学创作融入这个体系,因此,在跨语际的视野中解读丁玲“故事”与中国“故事”会看到不一样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