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版:文学评论

好作家如何理解现实

□谢有顺

李育善的家乡在陕西商洛,我也去过。他是一个特别朴实、厚道,不怎么说话的人。作家是有不同类型的。有些作家得益于水的滋润,比较温润、柔美、轻盈,有些作家更接近大山的品格,比较厚重、质朴、大方。贾平凹、李育善就是接近于大山风格的作家。

李育善的两本散文集我都详细读过,有一些特征,很值得当下散文界重视。

李育善在写作上有自己的清晰定位。他是一个记录者。他一边生活,一边工作,一边记录,文字中没有花哨、炫技的成分,也不跟着潮流走,而是扎根下来,观察、记录、行动,把自己的工作、生活和写作做了很好的结合。他的工作身份使他能接触到我们接触不到的人与事,长期在这种生活里面,和一个外来者偶尔进入这种生活是完全不同的,所以李育善有非常明显的优势,他也很清楚,这些东西是一个写作者的宝藏。老老实实地把在生活、工作中想到、看到的记下来,并持续写下去,就容易形成自己的风格。再天才的作家,可能一生也只能做好一件事,只能写好一段生活、一种人群,写好自己那邮票一样大小的故乡。每个作家都应有自己的领域,而且要懂得限制自己。李育善身上有这种笨拙的东西,他就写自己熟悉的、有感情的人和事,写得比人家更细,更真实,慢慢就形成了他的写作特色。他的散文对时间特别敏感,包括这本书的书名就叫《惊蛰之后》,里面很多文章会写到哪一年、哪一月、哪一日,或者哪个节日。只有一个记录者才会对具体的时间刻度如此留意,因为很多事情一旦还原到具体的时间里面,意义就不一样了,会被放大;如果是纯虚构的经验,时间刻度就未必那么精准。记录者对真实的还原有一种特别的迷恋。

李育善观察世界时存着一份善意和公正。他的散文,我觉得还有一个“善”字。这种善意和公正,非常重要,因为要了解他笔下的人和事,没有这种精神视野是做不到的。比如,他大量写到农村人的生活细节,谁家猪下崽了,鸡下蛋了,庄稼熟了,或者谁家死人了,谁家娶媳妇了,谁家和谁家闹矛盾了,这些事都是很小的,至少在城里人看来都是小事。可这些小事,在农村人看来却是大事。这些事有时还是一个坎,农民过这个坎很可能是极为困难的,这些小人物的难处——为生活所迫卖假牛肉,卖面皮,都有很现实的处境,不完全是恶,也有很多无奈,没有善意的人是看不到这些的,他也不会留意小人物身上这些细微的心理活动。

除了善意,还有公正。很多人写底层,写普通人、小人物的生活,往往都写他们的困窘、艰难和悲哀,但我们是否想过,小人物也有自己的快乐,也有自己的盼头?他们也谈恋爱,也喝酒打牌,也有自己渺小的欢乐。所谓公正,就是能看到生活的不同侧面,去留意那些被忽略、被遮蔽的。李育善有这种眼光,所以他可以看到小事,看到小人物,看到小后面的大,也可以看到小人物的悲和欢,这就是他的公正。他不是带着一种怜悯、同情去俯视那些人,而是觉得自己就是其中一员,自己和他们一块生活,有一样的感受。也因为公正,写出了人性美好的东西——父慈子孝,温暖的乡情,等等,同时,也不回避这些小人物身上的另外一面,比如,吝啬、懒惰、贪小便宜。他写自己的父亲经常跟母亲吵架,训斥小孩,暴躁无常,没有掩饰。承认生活中的美好和残缺,就是最大的公正。既不是简单的赞美,也不是简单的批判,而是饱含着一种对生活的仁慈,超越了善与恶的仁慈。不因为有一些优点就高声赞美,也不因为有一些缺点就觉得某个人很不堪,他没有强烈的道德判断。这是对生活的更高认识,宽容生活的各个方面,知道每一个方面都有存在的理由。好的作家应该更多的去理解现实,而不是判断现实。

李育善不会有意地在散文中抒情,能够节制自己,这是很好的自我控制,但我也发现,他并没有勇气节制到底。他喜欢总结,大多数散文的结尾都有一个总结,有意的升华,比如,下乡回来心里面有一丝甜意,或者感慨做农村工作不容易,解决农民矛盾不容易,习惯性地有一个总结和升华。这可能和他的工作习惯有关。就工作而言,一件事情如何总得有一个结论,可写作是不应该有结论的,更多是把那个状态呈现出来。李育善的一些散文,把最后一段去掉可能会更好。结尾保持一种开放性,反而会给人很大的想象空间。不要每一篇都追求完整,太完整的散文结成集子或许就不太出彩了。李育善老实、憨拙,他总想把事情做到完美,写文章也是这样,求整全,还放不太开。其实可以更大胆一点,一旦自由了,李育善的散文就不单有好的材料、好的视角,还会有更好的神采。

2018-03-30 □谢有顺 1 1 文艺报 content9396.html 1 好作家如何理解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