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版:书香中国

《中国叙事学》(第2版),〔美〕浦安迪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年8月出版

“叙事学”一词在中国文坛学界已流行了三十来年,与之相关的种种概念,如今已成为探讨小说、戏剧、影视等艺术创作门类的必备行话。但正像很多熟语、热词一样,常见多用并不等于意思明确,口耳相传也不见得广获共识。“叙事学”和它所连带的一整套专业语汇,不少时候仍然还停留在浮于言表而无力切实的悬空状态。对此,这本14万字的小书《中国叙事学》,虽远非高头讲章的大部头,却完全可以称得上是一剂纠偏补益的良方。

1996年3月它出第一版时,带着书名副题“浦安迪教授讲演录”。乐黛云先生在序里说得清楚,这是因为这本书源自29年前作者应邀到北大开设一个学期的“中国古典文学与叙事文学理论”课的讲堂实录。尽管预定的课程内容当时因故没能讲完,出书前作者认真的修订和补充,反而使这本书最终成了这门课真正完整的一份记录。

全书七章,导言开宗明义,梳理基本范畴。首先,从西方现代文论和中国古代文学两重背景中厘清并界定了叙事和叙事文的概念。作者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把人生经验的本质和意义传示给他人,谓之叙事;能以较大的单元容量传达时间流中人生经验的文类,谓之叙事文。接着,通过中西文化、文学传统的比较,归结出明清长篇章回小说既有与西方的novel类似的一面——都随都市社会、商业文化和市民阶级的兴起而滋长、繁盛。同时,更有从先秦史籍和宋元俗文学的渊源里糅合、提升而来的文人化或所谓“奇书文体”的一面。

第二章至第六章,围绕《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红楼梦》《儒林外史》等明清“奇书”的代表文本,分别从神话原型、结构类型、修辞形态、寓意内涵及思想史通观各角度,展开面面观式的周详剖析。第七章结语,将话题引向了传奇剧、白话短篇小说等与“奇书”同时代并存或前后相继兴盛的其他文类,延展出从文体更替和思想史变迁的联系中,进一步深究“奇书”精神品质的思路。

通读这样一本拿着中国古代小说作解剖对象、拿着叙事学理论作解剖刀的学术书,无论是对理论批评感兴趣的读者,还是对创作实践有省思意识的读者,可能都会觉得很像是观摩了一场庖丁解牛似的文学知识和文学思维的生动演练。遥隔整整12年,这本一直没能被替代的小书终于出了第二版,封面和版式改了,内容还一如初版。相信第一次读到它的人,所得的教益和启示,也还是崭新如初。

2018-09-26 1 1 文艺报 content45097.html 1 《中国叙事学》(第2版),〔美〕浦安迪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年8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