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影视

《地久天长》:以客观视角冷眼旁观

□杨天东

《地久天长》是第六代导演王小帅继《闯入者》之后的最新剧情长片,主演王景春、咏梅凭借该片分别斩获第69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男演员、最佳女演员奖。影片以近40年的时间跨度,讲述了一对国有钢铁厂职工夫妇历经的丧子之痛,以及由此带来的几个家庭悲欢离合的情感故事。

影片故事始于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刘耀军(王景春饰)与王丽云(咏梅饰)夫妇本是国有钢铁厂职工,儿子溺水身亡让夫妇二人陷入巨大的情感伤痛之中,而二人之前又因计划生育而被迫做了人流手术,进而导致王丽云失去生育能力……可以说,影片的核心叙事建立在对这对夫妇的创伤性情感体验的讲述之上。

对于创伤性叙事电影而言,主人公的创伤状态以及走出创伤的过程是其讲述的主要内容。在《地久天长》中,刘耀军与王丽云夫妇面对巨大的情感创伤时,主要选择了两种修复创伤的方式。

首先,搬离伤心之地。从日常情感经验的角度出发,这应该是避免睹物思人的最好方式。影片也由此建构了两个截然不同的地域性空间——北京(实际的拍摄地在包头市)的国有钢铁厂、职工的筒子楼,以及南方的一个破旧的海边县城。对于刘耀军夫妇而言,他们以空间流动的方式对抗残酷的伤痛记忆与时间,另外,沿海县城以其陌生化、前现代化的特征满足了二人开启新生活的需要,正如他们所言,“这里的人说的话都听不懂”“我们的时间停止了,只是等着慢慢变老”。

其次,他们收养了一个与自己儿子长得很像的孩子。影片开始不久,刘耀军夫妇便陷入与这个孩子的紧张关系之中。至于其中的原因,影片未做过多交代,但从孩子的名字——星星(也是刘耀军夫妇已故儿子的名字)便可得知,在这个破碎的家庭中,被收养的孩子一直被视为已故儿子的替代物。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对这个家庭而言,走出创伤阴影并非易事。值得一提的是,影片借助刘耀军夫妇给孩子办身份证、告诉他本来的名字并还其自由这一细节,让这对夫妇经历了二次伤痛。

面对这对夫妇几十年的情感创伤,影片采取冷静、克制的叙事手法。儿子溺水、医院抢救、寻找失踪的养子等重大情感表现的场景,镜头没有对人物面部近景做过多展示,而是以大远景、全景等客观视角进行冷眼旁观。同时,对有可能产生强烈戏剧性冲突的场景也尽量规避。从表面上看,这种去戏剧性、客观的风格,限制了演员通过调动细微的面部表情可能带来的情感张力,但实际上,将人物置于具体可感的社会、历史空间中,更有助于表现人物的无力感。两位主角的饰演者——王景春和咏梅,经受住了近40年角色时间跨度的考验,从计划经济时代的钢铁厂职工到历经下岗大潮,从被迫做人流到痛失爱子,从南部沿海县城的情感放逐到重回北京接受记忆的伤痛,在大部分故事时间内,二人都没有大开大合的情绪展现,而是以朴素、自然、无表演的表演风格,让观众产生强大的共情力量。尤其是临近结尾的部分——年逾古稀的二人到儿子的坟前烧纸,话不多,只是静静地喝水、喝酒、分吃一个橘子,却令人唏嘘不已。王小帅在其豆瓣主页的自述《〈地久天长〉——关于电影,关于我们》坦言中,“我经常被景春和咏梅所饰演的人物所感动……在我成长的过程中,我邻居的叔叔阿姨们都那么慈悲。他们也遭遇了很多不幸,但在孩子面前,他们从不表露。这就是我所理解的善意和慈悲。”可以说,影片的表演风格浸透着作为导演的王小帅的人文理解与美学诉求。

如果说影片围绕刘耀军夫妇的情感生活进行创伤性叙事的话,那么李海燕(艾丽娅饰)与沈英明(徐程饰)夫妇、他们的儿子浩浩以及沈英明的妹妹茉莉,担负的则是救赎叙事。一方面,作为国有钢铁厂计划生育委员会副主任的李海燕,为了推进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亲手断送了刘耀军夫妇本可能生下的第二个孩子,同时导致王丽云失去了生育能力。而浩浩则一手导致了刘耀军夫妇的儿子——星星的溺水身亡。在影片中,这一家人多年以来一直生活在愧疚的阴影之中。茉莉尝试着为刘耀军夫妇生下一个孩子,而李海燕在弥留之际进行了忏悔,浩浩则说出了隐藏多年的秘密。

从表面来看,这是一个家庭就曾经犯下的过错对另一个家庭进行的一场情感救赎。但从影片的整体结构来看,我们便不难发现创作者的最终意图——社会记忆。作为影响两个家庭关系的关键性事件——计划生育,是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作为一个时代和社会的产物,它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家庭结构,也深刻地影响了社会个体的命运走向。刘耀军和李海燕两家从最初的亲密无间到后来的疏远隔阂,与这一政策直接相关。然而,影片并没有将着力点放在对社会的批判上,而是以一种宽容、理解的心态从容面对,正如刘耀军夫妇在面对李海燕一家为其带来的巨大伤痛时,总是以“又不是你的错”“都是小孩子”这种话宽慰对方。

作为第六代导演的领军人物,王小帅的电影一直无法逃脱时代赋予角色的烙印,从《十七岁的单车》《青红》《我11》到《闯入者》《地久天长》莫不如是。相较之前的影片,近3个小时的《地久天长》更凸显了王小帅的创作野心。影片以两个家庭的悲欢离合为主轴,辅以国有钢铁厂其他职工为点缀,通过多视角的讲述,打碎线性时空,影片先后串联起计划生育、社会严打、南下淘金、下岗大潮、城市化进程等时代记忆。

影片以刘耀军夫妇痛失爱子开始,终结于浩浩一家诞下一子、离家出走的养子回归家庭。这样的结尾安排,无疑是对老实人的一种情感补偿,也是对大众情感的一种抚慰。很多评论认为,影片应该终结在刘耀军夫妇为儿子上坟的这一场景。其实,两种结尾的处理方式是艺术观、历史观的差异使然。显然,后一种处理方式更突显了将人性推向一种无望的境地。然而,从目前公映的版本可以看出,53岁的导演王小帅在回看那段历史问题时秉持宽厚、仁慈的立场,而不是一味地陷入到残酷话语的表述之中。电影究竟应该为大众提供什么功能?或许这正是《地久天长》引发我们思考的问题之所在。

2019-03-27 □杨天东 1 1 文艺报 content48924.html 1 《地久天长》:以客观视角冷眼旁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