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版:文学评论

“一带一路”生动的文学诠释

□那 非

王立新新近创作出版的长篇报告文学《多瑙河的春天:“一带一路”上的钢铁交响曲》,题材独特、令人惊奇。同时又涉及“一带一路”建设这个重大的主题,其所要描写的正是 “一带一路”成功合作的一个典范。

为了实地了解河钢塞钢的成绩,作者专程前往塞尔维亚采访,收获颇丰。如果没有去塞采访作品就会欠缺一大块。这次虽然短暂的采访却很有收获,这在作品中也得到了很好的反映。作者的高明之处在于他描写河钢塞钢收购行为的成功,更注重描写塞方的反映,不是写中方从收购中获得了什么,而是写对方认为自己获得了什么。在这方面,作者从三个层次进行剖析。首先是总统怎么看,塞尔维亚两任总统尼克利奇和武契奇都认为,河钢塞钢是塞尔维亚成功进步的典范,是塞尔维亚变革的一大成就,因此他们都一再地向河钢、向中国政府、向习主席表示感谢。其次,作者采访了斯梅代雷沃的市长亚斯娜,她讲述了一个小故事,斯梅代雷沃钢厂旁边有一户居民家院子里进水了,市长都解决不了,她向河钢塞钢求援,公司派出了大型机械,将堵塞住的多瑙河道疏通了,解决了那位居民的困境。市长讲述这件小事,她说是为了说明中国人、河钢塞钢的社会责任感和他们对塞尔维亚人民深厚的感情。这种感情固然源于两国的传统友谊——塞尔维亚以前是南斯拉夫联邦的一部分,对中国传统上即怀有好感,他们的老百姓还保留着对于大集体生产、劳动的好感,他们对中国的友好情感,既有历史的也有现实的原因。在塞尔维亚人民看来,中国人是来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帮助他们发展的。河钢塞钢挽救了斯梅代雷沃。第三个层次,作者引用了几位塞尔维亚工人及其家庭成员的讲述。有的说,以前我们都不知道日子该怎么过了,因为企业停产高炉都熄火了,现在河钢团队来了以后,他们又有了稳定的工作,每月1日、15日都能按时领到足额工资,收入很稳定,甚至盖起了新房子。市长讲,这些工人原来都不敢多生孩子,现在斯梅代雷沃市的生育率在全国排第一。女工维斯娜的女儿米莉察,她的愿望是学好汉语,将来当汉语翻译,做文化的使者,可见河钢塞钢合作的成功甚至影响到了塞国下一代人对中国的情感。塞方翻译米兰·兹克倡议在钢铁公司内部办一份塞尔维亚文刊物,他来到中国培训,感觉中国哪样都好,乐不思蜀,都不愿意回国去……这一个个塞国普通人的反映很具代表性。作者写塞方的反映,从最高首长一直写到了普通老百姓,视角很独到。

这本书的另一个亮点在写人上,注重描写河钢塞钢团队。他们的身上体现了中国人的作风,带去的是中国人的形象。在塞尔维亚工人看来,中国人很不一样,他们没有专车,虽然是公司领导,但是却跟普通工人一样,吃就在工厂的食堂里,不住到首都贝尔格莱德市区,而是直接就住在钢厂里。塞尔维亚因为原先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的影响,比较注重工人与领导阶层的平等,因此中国团队的所作所为大受他们的好评。塞钢团队还特别尊重当地人的习俗,尊重当地人休假的习惯,对困难家庭进行家访,给予补助等等,这些做法不仅人性化,而且也贴近当地人的诉求。中国团队带去了许多先进的生产和管理理念,比如变废为宝,原来堆在工厂里几十年的废渣、除尘灰,塞尔维亚人认为它们都是废弃物,但是中国团队去了以后运用新技术将其变废为宝。

中塞双方的互利合作实质上也是一种文化的交流,塞尔维亚人加深了对中国的好感和认同,也加深了对“一带一路”理念和倡议的认同。因此塞尔维亚人由衷地说,“一带一路”也是我们塞尔维亚的梦想。这样的域外反响与习近平主席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通过“一带一路”建设,把全人类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堪称相互呼应、一唱一和。书里也写到,在塞尔维亚和斯梅代雷沃市正在兴起“中国热”,这跟河钢塞钢的成功运作不无关系。因此,《多瑙河的春天》这个文本正是对“一带一路”建设的一个生动诠释,表达了“一带一路”是一条友好之路、合作共赢之路,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2019-06-10 □那 非 1 1 文艺报 content49916.html 1 “一带一路”生动的文学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