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版:文学评论

临潭文学的步履

□李一鸣

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由中国作家协会扶持的作品集《洮州温度》(小说卷、散文卷、诗歌卷)出版发行,这是对临潭70年文学创作的集中梳理捡拾,是中国作协对口帮扶工作的硕果展示,也是向新中国成立70周年交出的一份临潭文学答卷。

临潭是一块神奇的土地。她拥有悠久的历史、厚重的文化、绚丽多彩的风光。早在远古时期就有先民在这里生活,千百年来一直是西北汉藏聚合、农牧过渡,东西通达、南北联结的门户,历史上被视为北蔽河湟、西控番戎、东济陇右的边塞要地。肇始于唐、兴起于宋、繁盛于明、延展于清的“茶马互市”曾繁华一时;具有1700多年历史的牛头城遗址,600多年历史的洮州卫城,诉说着久远的沧桑;绝版的江淮遗风、雅丽的洮州刺绣,悠扬的洮州花儿,独特的民俗风情诠释着灿烂辉煌的洮州文明;冶海冰图、朵山玉笋、石门金锁、洮水流珠、迭山横雪、黑岭乔松、玉兔临凡,无数胜景展示着临潭令人叹为观止的景观。这都为临潭作家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文学素材。

临潭是一方文学的沃原。“沿村雪释欲成泥,晴日人扶陌上犁。最是微禽先得气,树梢几处有莺啼。”“插门逐户映垂杨,布谷声中日正长。佳节好邀良友兴,一杯酒色艳雄黄。”写出《临潭月令词》的清代诗人赵维仁,被顾颉刚先生标举为“诗才横溢,独来独往”。而“工诗善书,辩词纵横,精识强记”的陈钟秀,其《咏洮州八景诗》也不落窠臼,别有深意,“茫茫冶海水平堤,万状冰图望眼迷。如是龙宫多妙手,故教呈出待人题”。其《洮州竹枝词》:“禾稼终年只一收,但逢秋旱始无忧。夕阳明灭腰镰影,半是男儿半女流。”则充满对民情的描绘和对农人的关切之情。新中国成立后,在这块土地上成长起来的作家,用手中的笔讲述临潭故事,抒写时代风貌,取得不俗的成就,李城、扎西才让、李志勇、王小忠、丁颜、敏彦文、牧风、花盛、敏奇才、陈拓、唐亚琼等等,就是其中的翘楚。《洮州温度》收录的临潭籍作家有70多位,其中省作协会员近30位,对一个县来讲确是一个令人惊讶的数字。他们不少人正是通过文学创作改变了工作和生活环境,走向更为宽阔的世界。有的则长期在临潭工作,如敏奇才和花盛,既创作又编辑,默默无闻地耕耘着临潭文学大地。敏奇才创作的突出特征是忧患意识,他在文字中将个人与自然融为一体,将思想精神与一些被忽略的生灵融为一体,将那些即将消失或被遗忘的乡村图景真实再现与还原,使生命图景在心灵疆土上不断呈现。花盛的诗歌则以青藏高原为背景,抒写了雪域甘南的自然风光、独特的民族风情、深厚的人文精神和浓郁的故土情怀,给人痛感,给人温暖,又启人沉思。临潭作家们既书写心中的梦想,恰如甘南的阳光、和风、细雨、飞雪、青草,天然而透明,多彩又绚烂,又以向下、向内的姿态,诉说对低处生命的理解与追求、敬畏与好奇。那是眼中的风景,那是心中的感动,那更是笔下创造的世界。

临潭集聚着中国作家协会的感情。1998年,经国务院扶贫办确定,甘肃省临潭县被列为中国作协对口帮扶的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多年来,中国作协高度重视做好对口扶贫工作,用心用情用力对口帮扶。钱小芊、吉狄马加、陈崎嵘、李敬泽、阎晶明、吴义勤等党组书记处同志先后到临潭县进行调研,现场指导扶贫工作。特别是2018年5月、2019年6月,钱小芊书记两赴临潭进行扶贫调研,现场指导,受到当地干部群众的欢迎。中国作协选派了陈涛、朱钢、张竞三位优秀干部先后赴临潭县挂职县委常委、副县长和冶力关镇池沟村第一书记。挂职期间,他们克服家庭困难以及高原气候条件给工作生活带来的不便,坚守岗位,认真履职,深入调研,根据群众的实际需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为脱贫攻坚作出积极贡献,得到省、州、县、镇、村干部群众的称赞。中国作协还认真设计和落实若干帮扶项目,特别是2018、2019年,中国作协结集出版了《爱与希望同行——作家笔下的临潭》一书,《文艺报》开设专版推介临潭文学创作成就;在鲁迅文学院举办了临潭县中小学语文教师和基层文化干部暑期文学培训班;为临潭县图书馆和有关单位捐赠数百万元码洋图书;对口拨付几百万扶贫资金,用于加强临潭县文体设施建设、基层文学阵地建设,改善临潭县冶力关镇民生环境,让更多贫困群众享受更好的社会资源。中国作协还组织著名作家到临潭开设面向公众的公益大讲堂,并深入临潭一线采访创作,协调旅游专家对临潭旅游工作进行规划指导支招,加强对扶贫题材文学作品的扶持力度,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对临潭的支持,尽心尽力推进临潭的脱贫攻坚。这套3卷本《洮州温度——临潭文学70年》,也传递着中国作协的温度、中国作家的心跳。

我们相信,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在中国作协的帮助指导下,临潭文学必将走出一条更加宽阔的大道。

2019-07-22 □李一鸣 1 1 文艺报 content50594.html 1 临潭文学的步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