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版:文学评论

弘扬洮州优秀文化传统 促进临潭文化的繁荣发展

□高晓东 杨永红

临潭,古称洮州,地处祖国大西北甘肃南部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交会处,是一个汉、回、藏、蒙古等多民族聚居的县。临潭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从仰韶文化时期(约公元前5000年)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西晋置洮阳县,为建县之始。隋开皇十一年(591年),改名为临潭县。在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既经历了烽火迭起、兵戎相见、金戈铁马、建制多变的纷繁岁月,又创造了民族融合、商贾云集、商贸繁荣、茶马互市的独特历史,更创造了先进的农耕文化、特色地域文化和独特的民俗文化,保留了绝版的江淮遗风和淳朴的民俗风情。

临潭历史文化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磨沟仰韶文化遗址,是目前在甘南藏族自治州发现的最早有人类活动的遗址。齐家文化、马家窑文化、辛甸文化遗址等,都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名胜古迹方面,有西晋吐谷浑所筑古战牛头城遗址、中共中央西北局洮州会议纪念馆,独具特色的宋金时期的古墓藏。

临潭县既有绚丽多彩的旅游资源,也有闻名遐迩的人文景观。冶力关大景区闻名海内外,有国家级森林公园黄捻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莲花山以及赤壁幽谷、天池冶海、冶木峡、中国第一卧佛等景观。此外,还有全国保存最为完整的明代城堡“洮州卫城”,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临潭“花儿”,遍布临潭各地的“龙神庙会文化”,洮州李氏家姓文化和遗留的诸多古堡塞、烽墩和边墙及源远流长的江淮遗风等独具魅力的人文景观和洮州民俗风情。

临潭既有丰富厚重的地域文化,也有辉煌灿烂的文学奇葩。有先民从江淮带来的先进农耕文化,近代先后出现了赵维仁、陈钟秀、马景山等一批诗词书画名家,曾创作了令人称诵至今的诗词,他们的诗词立意深远、大气磅礴,进而催生出了灿烂的文学奇葩,孕育了如海洪涛、李城、陈拓、扎西才让、敏彦文、牧风、王小忠、陡剑民等一大批作家和艺术家,他们虽然离开了临潭,但依然叙写这片土地上的人和故事。尤其是牧风(赵凌宏),身离临潭,但心灵一直与故乡相连,并在文学里回望和积淀乡愁。敏奇才、花盛、敏洮舟、丁颜、夏世龙等一大批现当代作家和艺术家仍扎根于临潭这片文艺富矿,创作出了不菲的成就。可以说,临潭是一片有着深厚文学底蕴的沃土,也是有着广阔的文学发展前景的地域。他们在这片土地上贴近生活、贴近民众、贴近乡土,享受自然、感受生活、启迪思想、陶冶情操、激励人生,以此来创作出大美之作,用纸上华章见证时代风流人物,歌唱临潭的山水美景。一大批文艺青年更是崭露头角,如黑小白、赵倩、梦忆、丁海龙,他们用激情和浓彩的笔墨,把临潭淳朴独特的民俗风情、独有的历史文化、众多的人文景观、绝版的江淮遗风、得天独厚的旅游文化资源等作为创作源泉,以此创作出了大量的优秀文艺作品,如作家李城的长篇小说《最后的伏藏》、扎西才让的诗集《桑多河畔》、王小忠的散文集《静静守望太阳神——行走甘南》等在全国文坛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力。有多人加入了国家级和省级协会,并获得了省级以上有关文艺大奖,填补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临潭在这些领域的空白。

近年来,临潭县注重挖掘和宣传临潭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和旅游文化,推进了临潭文化的繁荣发展。多措并举着力推进文化扶贫,在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上下了很大功夫,真正能够成为有助于推动广大人民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强大精神推动力。相继组织开展了“西部花儿大奖赛”、“翰墨洮州”书画创作笔会、改革开放40周年诗词书画展、“千台大戏送农村”、“四下乡”等活动;连续表彰奖励了三届“中国梦·最美临潭人物”;创排了歌舞剧《洮州情印》《洮州麻娘娘传说》《印象冶力关》;出版发行了诗文集《洮州记忆》,北乔诗集《临潭的潭》、敏奇才散文集《从农村的冬天走到冬天》、花盛诗集《低处的春天》《那些云朵》等文学作品集;记录抢救了羊沙乡秋峪村“纸马舞”等非遗项目;修缮了洮州卫城、羊永墓群等。

中国作家协会对口帮扶临潭以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不断加大文化扶贫工作的力度。把中国作协优势与临潭短板有机结合,以“文化润心,文学助力”为主攻方向,在帮扶临潭脱贫攻坚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先后选派了4名干部挂职临潭,组织开办了“助力脱贫攻坚文学培训班”,帮助临潭文学爱好者提高创作能力,着力书写“脱贫攻坚”故事。加强临潭县乡村文体设施建设、中小学语文教师在京进修培训、基层文学阵地扶持和县乡图书馆及农家书屋建设。组织国内作家深入临潭采访采风,结集出版了文学作品集《爱与希望同行——作家笔下的临潭》,在当地干部群众中产生了很大反响。作家北乔挂职临潭以来,不但踏遍了临潭的千山万水,写出了一系列的大美诗文,还出版了诗集《临潭的潭》,主编了三卷本文学作品集《洮州温度》,对临潭70年的文学进行全面梳理和集中展现,向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

2019-07-22 □高晓东 杨永红 1 1 文艺报 content50595.html 1 弘扬洮州优秀文化传统 促进临潭文化的繁荣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