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回想一下,在100年前,陈独秀是“70后”,鲁迅是“80后”,郭沫若则是“90后”,在五四运动的文化革新中,他们“你方唱罢我登场”,造就了一个热闹非凡的文学时代。没有交往和对话,就没有思想艺术的繁荣,这已经成为了共识,大多数创作灵感往往产生于街谈巷议的社会环境中。不仅仅是作家自己,时代要求文学自身也得面对纸张以外的世界。21世纪不仅仅只有“躲进小楼成一统”的文学,作家既要走出书斋,走进人群,也要走向银幕,走向世界,他们的名字不仅印在书籍的封面上,也出现在电影的海报上、消费品的商标上。上世纪90年代以来,文学作品的影视化改编常常引发广泛关注,第五代导演在选择剧本时,总是会选择同时代优秀作家刚刚出版的小说。而今天,一批年轻作家也渐渐通过影视走向公众视野,甚至是从创作伊始就对自己作品的改造作出了丰富的猜想。在本期对话中,我们邀请了石一枫、蔡东、郑在欢三位不同年龄段的青年作家,聊一聊“当我们谈论文学IP的时候,我们在谈论什么”。
对纯文学而言,文学IP就像是一场邻村洪水。它带来的固然是惊人的波涛,但其实并没有伤及本村的一草一木。有的人会站在洪水流经的边界,不在意它带走一些沉沙;有的人会冷静地站在远处观察,思考洪水能为丰收带来什么;也有的人会兴高采烈地在洪水形成的湖泊里游泳。
在本期的三位青年作家中,石一枫无疑是对纯文学拥有十足信心的,反而是一旦得到影视的橄榄枝时,他会保持警惕。蔡东在分析了小说与电影差别的同时,对改编持“1+1>2”的乐观态度,在她看来,小说改编影视的结果是让世间多了一样好东西。郑在欢围绕自己的一部小说《美丽新世界》展开了IP化想象,借此表达了一名新生代作家对形式多样性的欢迎。 ——主持人 丛子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