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版:少儿文艺

动画影像与“奇观”

□刘书亮

动画短片《帽子梦魇》海报

动画短片《游戏》

动画是呈现非记录性运动的动态影像媒介,画面里的运动没有确切的现实来源。基于动画这一美学层面的基本特性,学界与业界对动画艺术的表达优势有一种颇为常见的表述,是围绕着所谓“想象力”或者“虚拟性”来进行的。如稍加整理,这种表述可以概括为:动画能展现许多现实中不存在的运动,动画的画面可以充分地表现作者的视觉想象,乃至创造一个根本不存在的世界。

这样看来,似乎动画是构造视觉奇观的绝佳媒介。然而,假如我们仔细考察,就会发现动画与“奇观”这两个词可能在逻辑上难以接通。

如果说动画所擅长的是营造“奇观”,那么这些“奇观”的参照系与其说是现实,不如说是实拍影像——换句话讲,那些现实中没有的景象,便没有办法用实拍摄影机记录下来,但我们在动画里却可以把它们制作出来。因而,把动画作为营造奇观的工具,在一定程度上是为实拍体系服务的。影像的“奇观”,是站在实拍影像为基础的立场上出现的特有概念。正因为这个原因,也有例如“奇观电影”这样的说法,意指那些远离日常生活的、充满了视觉型奇思妙想的影片。动画技术在这里起到了巨大作用,CG特效在电影工业中的大量应用,对电影叙事主题的拓宽几乎是决定性的。这也让电影学尝试重新考量所谓“真实”是什么,但很遗憾,迄今为止,电影学往往不愿直接与动画领域进行学术互通,而是将研究的聚焦点放在了计算机生成图形以及数字时代的电影等议题上。

如果我们立足动画自身,便应该警觉于“奇观”这个概念:它可能意味着夸张的、酷炫的、五彩缤纷的或者雄伟壮丽的内容,然而它同样意味着基于实拍电影观看机制的影像模式。在动画中,既然一切都是视觉想象,一切皆可(在实拍意义上)奇观化,那么“奇观”这个词的使用意义也就被消解掉了。

或许我们更应该鼓励那些脱离了实拍体系的动画画面构造,比如史威兹戈贝尔的《游戏》、康诺耶尔的《帽子梦魇》等。在上述动画短片中,大量的变形动画不仅仅是某个特定故事中的特定角色表演,而且统领了整个作品的叙事规则和观看机制。实际上,《游戏》这样的作品真的已经非常震撼,但我宁可不称其为“奇观”。放弃这个词,更有助于我们从本质上理解动画的潜能。此外,我们也可以把一些在视觉平面性上做文章的动画纳入进来,例如雷磊的《这不是一个可以说谎的时刻》与《书上的书》等。前者结合了平面化的设计与空间化的叙事,而后者则是较为纯粹的直接强调平面性的抽象动画。这样的作品往往被视作独立动画或实验动画,或许恰恰从侧面反映出实拍电影对动画影像的深刻的、更有可能是过度的影响。

2020-03-13 □刘书亮 1 1 文艺报 content53799.html 1 动画影像与“奇观”